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哪一刻讓你對家人失望?”
一位網友的經歷讓人心疼。
她說:“我有一個暴躁的母親,從小就生活在她的謾罵聲中。”
小時候母親一不順心就打罵她。
有一次媽媽叫她去遛狗,她不肯去,媽媽二話不說就扇了她兩耳光,甚至連午飯都不讓她吃。
還有一次買大蒜,她把錢弄丟了,就找奶奶要錢買了蒜,媽媽知道后將她從樓梯上推下去,頭破血流。
甚至因為洗碗沒放洗潔精,被媽媽打到流鼻血…
在她的“控訴”里,母親從來沒有尊重過她,整個童年給她最大印象就是“暴躁”。
她說:“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無法抹去母親對我咬牙切齒的樣子。”
孩子的成長,最怕的經歷就是父母情緒不穩定。
然而現實中很多孩子都無法逃脫“愛生氣”的父母。
美國一位心理學博士研究發現:
近70%的父母,每周至少會朝孩子吼5次。
很多父母發脾氣,總以為是孩子讓我們生氣,卻不知道父母壞情緒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尤其是誘發父母壞情緒的“5宗罪”,每一種都在摧毀孩子。
01
焦慮:父母因“挫敗感”而發怒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
一個女孩說,她之前的成績一直不錯,但是由于初三的知識不大聽得懂,考試成績下降了很多,在班級排名倒數第九名。
成績出來時,媽媽第一時間打來電話罵她,還說回家之后要打爛她的屁股,她在電話里一直求饒,都無法平息媽媽的怒氣。
因為不想挨打,女孩放學不敢回家。
其實,讓媽媽憤怒的不是女孩,而是因為女孩成績下降而引發的焦慮。
根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中顯示:
70-90后的媽媽中,“焦慮媽媽”占比均突破了50%,80后媽媽高達67%。
而在焦慮的因素中,“孩子的健康”和“孩子的教育”占比最重。
許多父母往往會將孩子擺在一個特別高的位置上,對孩子的期望特別高,一旦孩子不能讓他滿意,就誘發了父母的“挫敗感”,這是情緒失控的根源。
在《考不好,沒關系》中,有一位父親談到自己對女兒的教育問題。
他平時對女兒都很寬松,但是一到輔導女兒作業時就會精神分裂,控制不住情緒,嚴重時還會對女兒進行懲罰。
往往父母期望越高,看到的問題越負面,即使孩子做得再好,都會被挑出毛病。
有心理學家說,父母焦慮的情緒容易“傳染”給孩子:
當父母過高的期望而否定孩子的感受,很容易讓孩子內心壓抑和挫敗,同時會激發孩子的焦慮和自卑感。
每一個合格的父母,都需要掌握孩子的“落差感”,千萬別把孩子置于過高的位置,否則孩子會反其道而行。
給孩子留一個“緩沖地帶”才能達到教育與心態上的平衡。
02
控制:孩子脫離掌控,是父母失控的根源
在一檔情感欄目《大聲說出來》中,有一位34歲的女嘉賓“控訴”自己的母親,情緒非常激動。
因為是單親家庭,母親對她的要求非常高。
小時候媽媽逼她練鋼琴,只要彈錯了就會打她;
不準她出去玩,有幾次偷偷跑出去,媽媽氣得將她關在家里幾天;
高中的時候,媽媽偷看她的日記,發現她有喜歡的男生,跑到學校里大鬧一場,將她和那個男生都打了一頓…
女嘉賓說“她希望母親放過自己”,卻得到母親卻這樣的回應:“我都是為了你好”。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真的會讓孩子窒息。
在教育中,很多人會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對立面,會時刻監控著孩子,只要孩子一脫離自己的掌控,就會通過打罵和指責來改變孩子。
這樣的父母看似都在為孩子付出,實際上他們從來不愿意接受孩子“反抗”。
有心理學家總結過“控制欲極強”的父母行為特征:
用情感和罪惡感來操縱孩子,特別強勢;
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必須按照他的想法來做,不然就容易易怒;
當孩子要反抗時,總是用“我為你好”駁回孩子的“訴求”總是忽視孩子,很難做到心平氣和的溝通。
從心理學上來說,控制型的父母通常是把自己的一些心理理想映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這種“投射”會讓孩子感到痛苦、壓抑,最后要么逆反,要么變成一個可怕的“乖孩子”。
孩子最大的訴求是被看到、被理解、被釋放。
就如武志紅老師所說:
“父母的職責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父母放手,是平衡心態最好的方式。
03
催促:孩子越磨蹭,父母越著急
前幾天送孩子去幼兒園,因為他的“磨蹭”被我狠狠地揍了一頓。
他從起床開始,幾次催促他去洗漱都無動于衷,于是我便吼了他,他才不情愿的去洗漱。
當一切準備好了之后又催他檢查書包,結果他不僅沒動,還玩起了玩具,對我的話視若無睹,于是我的脾氣一下就上來了,對他又吼又打。
事后又很后悔,覺得自己小題大做了。
似乎催孩子是父母的通病。
曾有一項數據調查顯示:
有近80%的父母每天都會催孩子“快一點”,頻率高集中在早上出門、寫作業、睡覺時……
催孩子最容易引發父母的暴脾氣。
因為愛催的父母,內心存在一個隱性傷害,那就是“情緒失控”:
因為無法忍受孩子與自己不在同一個頻道,內心出現不平衡,會讓情緒處于自己無法掌控的局面。
說到底,讓父母生氣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無法滿足父母的焦慮感。
催孩子他就真的會變快嗎?
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項目負責人在整理數據時發現:
有一半以上的學者都要等到截止日期,才會提交數據。
磨蹭不是孩子獨有的現象,而是每個人都有的行為。
孩子從3-6歲開始,敏感神經逐漸完善,如果父母強行給孩子按“加速鍵”會打亂他自己的節奏。
這樣很容易破壞孩子的鈍力感,讓孩子變得焦慮而敏感。
父母要擺脫“快”的思維,以“慢而穩”的姿態教育孩子,情緒自然就好會平穩下來。
04
童年陰影:情緒傳遞,父母脾氣暴躁
和幾個媽媽聊天時,就有人這樣說:
“平時還是很有耐心,但是一遇到孩子的問題,總是按捺不住怒火,有時候發脾氣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
這句話讓很多媽媽都點頭贊同。
為什么父母這么愛發脾氣?
其實,父母的憤怒情緒之所以容易被孩子激發,有一個隱含的原因是:童年陰影。
在原生家庭中經歷過被打罵、忽視、虐待的父母,會遺傳自己父母的暴脾氣。
《童年之謎》一書中這樣寫道:
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孩童,這個隱藏的孩童在我們內心深處游蕩,影響著我們對當下情景的反應。
有研究數據證實:
童年時期遭受身體虐待的孩子,會在成年以后反噬他們,比如智商降低、情緒失控、以及較高可能的藥物濫用。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父母會毫無意識地將自己受到的傷害傳遞給下一代。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情緒感染”:
指的是情緒具有很高的傳播性和感召性,當父母始終處于緊張高壓狀態下,孩子也會不自覺地被感染,精神壓力倍增下的孩子,很容易導致情緒障礙。
之前微博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是“易怒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有心理學家列舉了孩子的“癥狀”:
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隱藏自己的所有感受;
容易想得太多,細致到焦慮;
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
父母一旦脾氣不好孩子就是受害者。
要想擺脫自己的暴脾氣,父母就要創造“親密感”。
保持與家人之間的情感互動,給自己和孩子創造親密的空間,讓彼此回應對方,用安全感來喚醒父母的柔性。
05
愛發泄:把憤怒遷怒到孩子身上
曾經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一位爸爸開車載著一家人上高速,因超載被交警攔下,要求超載的一人換乘別的車輛。
當時男子大發脾氣,一把將孩子扔在地上說“孩子不要了”。
男孩不停地抱著爸爸的大腿喊“爸爸、爸爸”。
很顯然,爸爸的做法就是在拿孩子當“出氣筒”。
人往往善于將自己的怒氣遷怒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而沒有反抗力的孩子是最好的選擇。
樊登老師說過:
父母罵孩子90%都是在遷怒,是將自己的挫敗感、無能感、壓力感遷怒到孩子身上。
當父母的壓力“過載”,就能讓情緒失控。
父母工作的繁重、家人之間的矛盾、自身負能量的積壓慢慢消耗父母的意志力,導致父母做出錯誤的決定。
此時最為常見的表現,就是向孩子發火。
這樣的父母,怒火的背后潛藏了一個動機:想通過發火讓孩子知道自己現在很生氣。
長期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壓力,會讓孩子被迫承受,導致親子之間的壓力代際相傳。
愛遷怒的父母,讓孩子形成愛指責、發火、喊叫、暴躁的處事風格,讓孩子毫無價值感。
有研究表明:
從容鎮定的家長撫養的孩子,通常少發火,與同齡人的交往中也不容易產生沖突。
高情商的父母從不會對孩子發泄,而且這樣做:
不把情緒帶到家里來;凡事冷靜12秒;有問題多溝通。
父母越會處理情緒,孩子情商越高。
06
詩人惠特曼說:
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見什么就變成什么。
如果是早開的喇叭花,它會變成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是雜亂的野草,那么它也會變成孩子的一部分。
對于情緒“高亢”的父母來說,一時的“快感”能撫順內心的平和,但卻會削弱孩子的生命力。
孩子就像一個敏感的心理學家,一點一滴感知父母的情緒力,又慢慢地吸收父母展示情緒的方式。
父母掌控情緒的能力,就是孩子未來掌控世界的能力。
越憤怒生活越糟糕;越憤怒,孩子的教育越失敗。
父母懂得“收納”自我情緒,才能譜寫孩子的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