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佳感動中國人物(《感動中國》2021年度十大人物)
近日,兩會在盛大召開中,《感動中國》也揭曉出2021年里,十位楷模人物。
從2002年開始舉辦《感動中國》起,至今已經走過20個年頭。

但真正能夠被選上的人,都是為百姓作出重大貢獻的。
他們的事跡,感動著千千萬萬的人。
這檔節目對于觀眾來說,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期待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是《感動中國》傳達出的正能量,用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將一個時代的偉人和中國的發展相連。
第二個,這檔節目一直深入基層,去體察到一個普通的老師,甚至是一個遠在深山中努力奮斗的百姓。

無論是時代的偉人也好,還是一個普通群眾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的光輝事跡,這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或許,這些人離我們的距離很遠,但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卻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01、航天人
一個唯一用群體去記錄的時代楷模。
航天人所指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無數為航天科研奮斗的工作者們。

在2021年,無數航天人團結一心,將中國航天推進到空間站時代里。
這項偉大的項目,不屬于任何一人的榮光,而是30多萬人的共同努力。

從此,中國有自己的導航系統,不再受西方國家控制。

而隨著火星探路的成功,也標志著在火星上,將留下一條屬于中國人的足跡。
中國的航天事業走得慢一些,但很穩當。每一項成功的背后,都是無數航天工作者的辛苦付出。
02、張順東夫婦
人生在世,各有悲痛和歡樂。
張順東夫妻二人加起來,都未能組成一個完整的人,因為他們一只手和兩條腿。

可就是這樣的一對夫妻,卻撐起整個家的經濟和引導著無數殘疾人走上奮斗之路。
張順東小時候有手臂,但不幸被高壓電擊傷導致一條手臂被迫切除。
這樣一個獨臂大哥,很多家庭的女孩,都不愿意嫁過去。
后來,張順東偶然間認識到隔壁村子里的李國秀。李國秀也是殘疾人,沒有雙臂。
二人在撮合下結婚,生下一對兒女。萬幸的是,孩子們很健康,沒有一點殘疾。

后來,張順東因為操勞過度,導致兩個腿部發炎,經過診斷后,醫生給出截肢建議。
即便夫妻倆人只剩下一只手臂,雙腿,依舊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如果沒有一顆向上的心,怎能遇見好運。
張順東夫妻想要改變生活,遠在昆明的東川電子商務公司主動幫忙,為他們夫妻二人定制出電商創業幫扶計劃。
如今,張順東一家人,都在學習電商相關的知識,并且學以并用,開始直播帶貨、開網店、甚至是做產品拍攝、視頻剪輯等等。
偉大是杰出的人,為國為民作出最大貢獻。但偉大還有一層含義,是在苦難中掙扎,在貧窮路里開出幸福花。

張順東和妻子李國秀雖然是殘疾人,但他們對生活不屈服,勇于探索的堅強,值得所有人學習。
他們的偉大,在于真實和接近最普通的生活。
03、江夢南
大到偉人,小到平民百姓,都是中國的一切。
江夢南,一個普通的女孩,但她的努力,卻激勵著無數人前行。

在6個月的時候,江夢南就已經雙耳失聰,父母并未放棄對她的栽培。

在幼年時候,江夢南學會唇語,后來的她靠著唇語一步步進入到清華大學。
隨著殘奧會的開幕,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個殘疾孩子和普通人一起交流的場面。
而這個場面背后,是無數殘疾孩子數不盡的堅持和努力。

江夢南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她從來不抱怨自己聽不見,也從來不放棄自己和社會接軌。

一個人能夠歷經萬千坎坷,走到夢想中的成就。
江夢南對社會的意義,并不僅僅是她的不服輸精神,更多的是引導孩子們,走出原有的禁錮,成為真正有用之人。
04、朱彥夫
朱彥夫因為身體原因,并未出席在頒獎會上。不過,他的事跡卻感動著全中國。
朱彥夫在14歲的時候就已經參加長津湖戰役,他雖然英勇回國,但渾身卻受傷嚴重。
雙腿、雙手都被截肢,甚至左眼還被炸傷,看不見。

拖著這樣一副身子骨,很多人會擔憂怎么活下去?而朱彥夫卻鼓起勁,想的是如何去為國家發展出一份力。
退伍后,朱彥夫就回到家鄉工作。從此,他開始一步步走往村民的家,了解各家的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他走過家鄉每一個村民的家,也為村民們辦實事,謀發展,接軌外界。
出生到目前為止,他動過47次手術。
從普通人的眼光來看,他應該是被家人照顧的那個病人。
但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小問題。只有為國家付出,才是他應該去做的事情。

如果沒有一顆堅強和堅守的心,如何能夠走過這艱苦的幾十年,為無數人解決問題?
為了民族,我們的先輩們至死不渝。
像朱彥夫這樣的偉人,才是真正的時代楷模,值得所有人去學習。
05、顧誦芬
如今俄羅斯和烏克蘭進行著戰爭,肉眼可見的是烏克蘭本土的軍事力量薄弱,需要外界的軍力資源,才能抵抗俄羅斯的武器攻擊。
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下,很多人慶幸,我國的軍力發展,這些年還算可以。

可大家知道,軍力想要強大,會有多難嗎?
日益更新的技術,一旦落后于人半分,就會挨打。
而國家能夠有如今的穩定局勢,少不了那一個個在軍力發展辛苦研究的人員。

顧誦芬在年幼的時候,親眼見過日本飛機飛過的場景。那一次次地轟炸,讓他的內心受到巨大的陰影。
長大后,顧誦芬便立志投身到飛機研究中。
他參與中高低三種類型飛機的布局和設計,更是在國內研發出最新的兩側進氣方案。
而他早在1969年的時候,就已經取得 殲8首飛成功。
之后他便幾十年如一日地在航空事業研究,直到干不動了,才遺憾自己老去。

科研人員,他們是國家最特殊的一個群體。一個項目的研究,或許要用一生去付出。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堅守和創新,才有如今的平穩和外人不敢隨意欺負。
看到如今的國際戰局,方知他們的可貴之處。
國之棟梁,他們當之無愧。
06、陳貝兒
陳貝兒,一個新時代互聯網的代表者。
在四川理塘出現一個國民網紅,丁真。陳貝兒曾不惜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四川,采訪丁真。只為讓自己的紀錄片,更加真實。

去年,《無窮之路 》播出后,受到無數網友的好評,甚至一向挑剔的豆瓣,都達到9.5的高評分。

而這個紀錄片的制作者,便是陳貝兒。
因為從小在國外長大,甚至是學習階段也在國外。
陳貝兒在其中發現,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大部分報道,都是不真實的。

于是,她決定回到祖國,用自己的鏡頭,去記錄最真實的一切。
她走過巍峨的天梯懸崖村,也去過上個年代渡江的鐵索邊拍攝。
體驗之后,她把所行之處全部記錄到《無窮之路》里。
3個月,她走遍千山萬水,跨越6個省。
這期間,她還因為恐高、不適應高原環境等原因,短暫停歇過,但她始終沒有放棄。

但這部記錄片播出的時候,陳貝兒成功了。
她向全國人民展現著祖國的山川,也向全世界打開一個全新的、真實的中國面貌。
身為媒體人,能夠利用互聯網,讓全球的人,看到最真實的中國,她是真正的時代楷模。
07、吳天一
吳天一,一個一生都坐在馬背上行走的醫者,至今依舊堅守崗位。
在抗美援朝的時候,吳天一就已經入伍分配到醫科大學學習。

到1957年的時候,吳天一曾跟抗美援朝軍隊工作。
回國后,又立即被分配到青藏工作。在青藏,他親眼見過戰友因為高原反應而去世。
從那以后,他便堅守在青藏高原整整60年,從未離開過一刻。
為研究出高原低氧適應特征,吳天一在這些年里,走過青海、西藏、四川甘孜等多地。

他用整理出的資料,研究出治療和預防方案,為此救過上萬名牧民。
坐在馬背上的他,行走在寬闊的草原上,完成一生最為顯著的研究。
到2001年的時候,吳天一被入選為中國工程院士。那一年,青藏準備建造連接四川等地的鐵路。

但到青藏去修鐵路,首先面臨的就是身體反應。
吳天一拿出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抗缺氧藥物給到鐵路修建者們。
在他的指導和參與下,14萬人的鐵路大軍,沒有一人因為高原反應而死亡。

什么是醫德,對于吳天一來說,就是要為群眾減輕痛苦。
87歲還行走在高原之間的他,值得這個時代去記住。
08、蘇炳添
9秒83的成績,足夠震驚整個國人,也震驚了全世界。
蘇炳添的成功,只有兩個字:堅持。

2009年的時候,蘇炳添才進入到國家隊學習,到2012年蘇炳添在參加倫敦奧運的時候,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跑進9秒的目標中。
可在此之前,整個國內都沒有人能夠做到。
蘇炳添想要突破,必須付出別人無法忍受的苦。
從他定下目標的時候,骨子里刻著的只有不停跑,一直跑,跑出好成績。

到2015年的時候,蘇炳添已經成功達到9秒目標。
但在此之后,他的身體就一直出現問題,時常跑步就會腰疼到無法忍受。
那時候,為養傷,不得不暫時隱退,因此錯過很多比賽。
不過,蘇炳添并沒有放棄,而是在苦難中磨練自己的意志。
時隔六年時間,他再度出現在賽場上。以9秒83的成績,震驚所有人。

蘇炳添到底有多厲害?他的成績是整個國內最好的,前所未有。
在整個亞洲,也是唯一一個。
他真正地做到超越年齡和病痛。
大部分的運動員,在25歲左右就會因為身體體質下滑,而退役。
而超過30歲沒有退役的運動員,都是少之又少的,而他是唯一一個例外。
09、彭士祿
彭士祿一個在2021年去世的偉人,他的骨灰隨著核潛艇去往遠方。
四歲的時候,彭士祿已經失去雙親。

因為他的雙親是烈士,無數普通的百姓為保護他,不惜冒著被殺的風險收留他。
據他回憶,在小時候似乎不停地輾轉于20多個家庭,有過幾十個“爸爸媽媽”。

在經歷過牢獄之災后,彭士祿在26歲的時候,終于考入到機械研究院里。
那段時間,他去往蘇聯學習,回國之后,就一直在核潛艇研究中發光發熱。
他是第一個中國核潛艇設計師,也是核動力方面的專家學者。

可以說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他,這一生都堅守在祖國的核潛艇發展上。
他的科研精神,將鼓勵著更多的科研后輩們堅守下去。
10、楊振寧
看到楊振寧老先生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其實,一直以來,楊振寧老先生都備受爭議,但真正和他接觸過,了解他的人,絕不會有一句微詞。
楊振寧老先生在1957年,也就是35歲這一年,他便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到44歲的時候,楊振寧已經是州立大學研究所所長。

他申請回國,但美國不允許,導致他多年未歸。
到1975年的時候,楊振寧再度申請回國。
回到國內后,楊振寧沒有回到老家,而是第一時間就和老同學鄧稼先聯系。
得知核原彈制造是中國獨立研發出的技術時,他滿臉淚花,非常的激動。

或許很多人會說,楊振寧老先生半輩子都在國外,他為中國做出什么貢獻了?
其實,在1980年開始,楊振寧就著手成立紐約和中國教育的交流委員會,他資助過上百名中國走出去的學者,成為科學界的精英。
而這些精英回國后,一步步成為科學界的領先人物。

到2003年的時候,楊振寧才徹底歸國。
如果是回國撈金,那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剛回國的時候,楊振寧老先生是一直沒有薪水的。
不僅如此,他還把在美國賣房子的錢,全部捐給清華大學,用于研究使用。
在全世界,楊振寧都是公認的最偉大成就的物理學家之一。
這樣一個在全球都頂尖的物理學家,能夠在晚年歸國,他也只是想發揮一點余熱。

這樣一個從頭到尾,都在為國家發展而出力的科學家,值得所有人尊敬。
感動中國,感動著你我。
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但他們又跟我們不一樣,身上多一份堅守、執著、和昂揚向上、不畏懼挫折的力量。
國家不強盛發展,群眾就沒有和平可言,他們的事跡是為祖國更強大,也必將激勵我們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