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刷到一個視頻,學生違規帶手機,老師怒摔手機以警示學生,不要在學習的時候玩手機。
評論區里褒貶不一,有贊成,有反對。
其中反對的一個聲音是:我孩子自律性高,手機除了和通信以外還可以當電子書用。
在食堂、在操場、在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時間,方便快捷。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去學習。
這個聲音說好像得有道理,但是就從學習的效果來講,我真不建議孩子用電子書來代替紙質書學習。
一電子書學習不利于學生記憶
學習是個閱讀、思考、記憶的過程。
學習要記筆記,要在需要你背誦的句子處,要在能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處,要在重要的知識點處記筆記。
同學給重點內容劃線,編號。
比如,學習對料場土料檢查有哪些內容時,這位同學就給內容編上了號
1:土質情況
2:土塊大小
3:雜質含量
4:含水量。
本身劃線,編號就是在閱讀中加深了記憶。甚至在潛移默化中記住了這張紙上的那個墨點。
在后來的記憶背誦中,當實在想不起土料檢查有哪些內容時,卻突然想起這頁紙上有個墨點,而要記的內容,就在這墨點的正下方。
記憶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信息轉譯成具體的,有趣的,容易記住的東西,如聯想法等等
這張紙上的那個黑點,就有可能讓你聯想到土料場上要檢的內容。
這些在紙上劃線、標注重點、編號,是電子書無法做到的。
二, 電子書學習不利于學生歸納總結,升華知識點,或者說不利于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書本上的知識,要用自己的頭腦,自己的語言組織出來,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
書看得多了,意義呈現出來了,要趕緊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出來,并記錄在相應的位置。
而電子書卻無從下手,或許記錄了在你的筆記本上,但過一段時間,你總結的內容和書本上的內容對不上號,也就忘記了。
特別是對于相類似的,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時候。
三, 記憶中的知識點,電子書不易查找。
人的記憶是有周期的,在學習和暫時記住之后,70%的內容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遺忘,另外30%的內容會遺忘的緩慢一些。
遺忘速度較快的時間段是在學習之后的20分鐘后,一小時后,8小時后,20小時后。
想要中斷遺忘,就要在記憶鏈上打結,也就是重復和檢索記憶。
紙質書,你會很快查到想找的知識點在書上的哪一頁。或者你會根據書上的那個墨點很快找到土料場要檢查的哪些內容。
如果是電子書,那白花花的屏幕會炫的頭暈,最終放棄查找。
電子書想找記憶中的內容不方便尋找
四, 從心理學上講,電子書上的內容不容易被重視。
據悉,普林斯頓大學牽頭的關于“電子閱讀器”效率實驗中,專家發現讀者在閱讀普通紙質讀物時,可以回憶起更多的信息。
紙質讀物相對于電子閱讀器的不方便性增加了讀者的閱讀難度,使得讀者相對更珍惜自己的閱讀信息。
這種“閱讀不方便”一定程度上鼓勵了書蟲們開動自己在大腦去思考書中的信息與問題,提高了記憶的效率 。
這種主動性學習(紙質)相于對被動性學習(電子)更能增強讀者的主動性。換句話說,書蟲們都有一種心理:我都看得這么費勁了,不記點東西下來就太虧了。
另外,潛意識里還有一種心理,電子閱讀器提供的信息,瞬息萬變,不夠可靠。而紙質上的內容是鐵板釘釘的事情,所謂白紙黑字,抵賴不了的。
人們更相信紙質上的內容。
網絡上關于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