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步了如何獎勵(孩子得了進步獎怎么說)
凱凱今年15歲,讀初三,一直以來成績都是在中游徘徊。爸爸媽媽為了鼓勵孩子努力學習,跟凱凱約定了考試進步就給100元零花錢獎勵,這次期末考試破天荒考進了全班前十名,所以凱凱要求父母給予500元的金錢獎勵。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但是凱凱的父母覺得孩子本來就有很多零用錢,于是就拒絕孩子的要求。沒想到凱凱立馬就大發脾氣,氣憤地大吼:“這次要是不給我錢,下次我就給你考個倒數第一。”凱凱父母是氣得說不出來。本來是想鼓勵孩子努力學習,也是為了孩子好,怎么回過頭來考個好成績倒成了孩子討價還價的籌碼。
其實有不少家長經常是把孩子的寫作業、學習和獎勵、懲罰綁定在一起。
但是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了,獎勵只會讓孩子討價還價,而懲罰只會讓孩子自暴自棄。更過分的還會跟孩子大呼小叫,更容易破壞孩子學習的好感覺,無形當中把學習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導致未來的學習都失去了動力。
有多少家長因為沒有認清這個問題,反倒助長了孩子不良的學習習慣?快來看看下面的解析,更好地理解為什么我們不能在教育過程中濫用獎勵吧!
獎勵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1970年做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機抽取一些學生去單獨做一些有趣的智力謎題。第一階段,抽調的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將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的學生完成一個難題可以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學生完成難題后則沒有獎勵。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結果發現控制組的學生還在繼續做題。
這就是我們說的“德西效應”:當一個人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所以如果父母一味地用物質獎勵來犒勞孩子時,會導致孩子把獎勵看成學習目的,只看重于學習能換取的名利和獎賞。當沒有令人滿意的獎勵的時候,學習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有些家長可能會想,孩子做的不錯,簡單地獎勵一朵小紅花鼓勵鼓勵孩子也不可以嗎?
我還是想堅定地和各位家長說一聲:“不可以”。如果孩子自己每次用小紅花激勵自己,那屬于一種自己的能量驅動,是可以的。但是家長額外給到小紅花,就是一種獎勵的性質,那么就是不可以的。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家長給孩子獎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今天做的不錯,可能是寫得比較整齊,就可以收到獎勵。那么下一次他自己覺得自己已經做得跟好了,但是卻沒有收到父母的獎勵。這個時候孩子會較真地覺得,自己吃虧了,心態上就失衡了。或者你認為孩子寫的不怎么樣,孩子會說:“我覺得挺好的。”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對于孩子的評價都是比較主觀的,甚至有些情緒化的父母給到孩子的評價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意見,所以這樣的情況下, 我們給到孩子的獎勵或者懲罰的標準都是浮動的,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
這樣的獎勵不僅不能改變或者約束孩子的行為,可能還會給孩子帶來一些深遠的影響。
通過獎勵管教孩子的影響
首先,孩子努力的目標變成了獲取獎勵,而不是學習本身。
第二,給孩子提出獎勵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跟孩子講條件,無形當中孩子就學會了討價還價。
第三,如果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得寸進尺,當有一天你不能滿足他的時候,學習就變成了他要挾你的條件。
第四,當孩子努力的目標是為了得到物質獎勵的滿足時,孩子對于努力所獲取的價值認知就會產生偏差。孩子的會價值觀中也因此多出一些唯利是圖的味道,比如:這件事情有獎勵、有利益我才會做,如果沒有我就不做。那么孩子的品格發展也是會受到很大影響的。
相信看完背后的原理之后,許多家長已經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無心之舉,自己為了孩子好給孩子的獎勵,會對孩子產生多么深遠的影響了。那么為了避免讓孩子的學習好習慣受到不良影響,我們家長一定要格外注意自己在一些言行上的規范。我們也要相信,我們真正得體的呵護,其實就會幫助我們的孩子獲得真正出色的成長。
耐心的陪伴是最好的鼓勵
許多家長喜歡使用獎勵去面對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缺乏信心和耐心。其實無論是培養專注力,還是養成學習習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定地去實施正確的方法。
有時候孩子自己面對學習時,已經覺得進步緩慢,自己內心也很著急。這時候如果我們做家長的比孩子還煩躁,一直在孩子身邊輸出負面情緒,只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支持,動力變得越來越差。
所以家長們都應該記住,要么不陪著孩子,要陪著孩子就要記得保持心平氣和,耐心重復簡單的做法就可以。當孩子出現學習成績不好,學習習慣差、不自覺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去聽聽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內心更安寧,有充足的安全感他才有能力勇敢的去面對挫折和困難,這才是對于孩子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