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梯遇到一朋友找我推薦培訓班,她說孩子最近上了英語、圍棋、滑輪,可天天回家還是吵著要玩。
她感覺孩子時間太多,玩心太重,需要幫孩子再報些數學思維啟蒙、國學課程。畢竟“這年紀就得多學,不然玩散了就都沒學習力了。”
可車子沒日沒夜跑都會出問題,孩子一直都在學習,真的就能達到我們期望的學習力嗎?
今天玫瑤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什么是學習力
- 學習力是新老知識融合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看美食UP主制作美食時,方法道理都懂,但到了自己要動手嘗試時,卻發現各種手殘和事故現場。
這其實就是知識建構方面的影響,方法(新知識)沒有舊的動手經驗去聯系。
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中,學習不是單純由成人向孩子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孩子主動去建構知識,是新老知識經驗之間反復和雙向的交互作用。[1]
前幾年的閃卡教學,成人用閃卡的課程讓孩子記住特定的詞匯。看起來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快速地學習了新詞匯,可實際上這種知識的學習并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因為它是單向的、沒有交互的。
這個過程中認識的字詞,對孩子來說就像是在人群中看到的一張人臉一樣。一瞬間記住了這個人,但由于跟自己沒有更多的聯系,自然也就會很快地忘記。
所以對于學習來說,真正的學習力應該是新老知識建構融合的能力。
它需要將新老知識經驗去鏈接,將知識之間融合,內化為新的知識結構。
畢竟只有這樣,新的知識和經驗才會牢固地建立在思維之中。
- 大水漫灌,容易讓學習變得停滯不前
重視孩子的學習是一件好事,但學習并不是簡單的機械加工,大水漫灌就能得到父母想要的結果。
在1897年心理學家布瑞安和哈特的研究中,發現當實驗對象持續收發電報練習15—28天時,原練習的成績并沒有像之前一樣的成效那么明顯,反而出現停滯不前。
這一現象就被稱之為“高原現象”,它的出現跟持續的被動學習和疲勞狀態有很大的關系。[1]
而孩子的學習也是同理,學齡前給孩子上種類繁多的學科啟蒙班,由于低年級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要求較為簡單,提前的知識堆積讓孩子得到了準備,達到了很好的成績。
但到了更高年級,學習更偏于理解和邏輯運算,長期的知識堆積讓孩子習慣了單一的解題思維,無法適應新的學習難度。
加上一直乏味的被動學習影響主動的探索,成績瓶頸自然也就出現。
所以要想讓孩子保持持續旺盛的學習力,主動參與是關鍵。
游戲就是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
很多父母總覺得游戲就是讓孩子開心,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而已。當學習和玩的時間沖突的時候,游戲時間就應該讓步。
但是事實是游戲帶給孩子的,不僅是娛樂,更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 游戲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布魯納的問題解決方案曾指出:兒童通過游戲學習如何與社會互動。在游戲里孩子會主動學習使用工具,建構友誼以及處理爭執。游戲是孩子從行動到意義的轉化。[3]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教低齡的孩子認識“路由器”這三個字。
第一種方法,把“路由器”這三個字寫下來。我們指著字,一遍一遍地告訴孩子,這個字怎么讀。
第二種方式,拿來一個真實的路由器,告訴孩子,這是路由器。
接著把“路由器”的字寫在小卡片上,和其他的已知的詞卡如“電視”、“洗衣機”等,玩一個字卡配對實物的游戲,讓孩子把字卡放在家里對應的實物旁邊。
那么哪種方式孩子學習得最快?
答案顯然是第二種。
因為第一種方式,屬于生硬的知識堆建,孩子對這個字背后的意義不理解。即使他認得這個字,也是沒有意義的。
但如果我們是運用游戲的方式,孩子會主動思考,真正內化、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孩子就把學習到的知識連貫到生活中,達到了從行動到意義的轉化。
游戲并不是一種貪圖快樂的方式,相反,它可以讓孩子學習更主動、更有效、更有意義。
- 游戲讓知識的運用更多
孩子玩過家家的時候,會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代入到游戲中。
比起機械的學習,游戲中自由的場景、主動的想像,會讓知識之間更容易串聯和融合。
例如孩子的火車游戲,最初可能只是按照人數搬幾把椅子(數數)。后來游戲開始,促發孩子設置不同的新環節。
所有的事情開始被他囊括進來,像我家孩子經常看超級飛俠,他就會把南極、北極、非洲這些都寫入站點之中(詞匯)。
在這些站點里,孩子會去用到自己的經驗想象情節,通過扮演游客、店家(社會情節)等等角色去串聯游戲。
一個簡單的火車游戲從此就會不停地從數學到文字再到社會情節中循環。
在這個循環中孩子會主動地去調取知識,組合知識。
對他來說比起常規的學習,這一切是生動,有趣的。他們將不再是學生,而是小小的科學家。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游戲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是知識運用的重要場景,是他們做自我知識探究的地方。
“三多原則”,這樣玩孩子學習力更強
雖然說游戲可以帶動孩子的學習力,但并不是簡單地給玩具給游戲就可以了。
作為成人,我們可以通過“三多原則”來引導孩子更好去運用游戲來學習。
“三多原則”代表的是:多讓孩子主導、多級別難度體驗、多參與成人的日常生活。
1.多讓孩子主導
讓孩子多主導,需要我們給予的玩具應該是開放性的,能自由組合的。游戲的項目應該是動態變化的。
例如過家家游戲等想象類比起智能機器人玩具,會更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知識運用。
因為智能機器人需要固定的操作,而過家家游戲沒有邊界,孩子可以自由動態的設置環節,發揮自己的想像。
2.多級別難度體驗
即使是游戲中,不同能力階段的孩子也是需要不同級別的難度體驗。
作為成人,我們需要充當孩子游戲中的腳手架,幫助他們更好地匹配游戲難度。
例如對于一個五歲的孩子,如果你給他的拼圖玩具是20片的拼圖,那么孩子就會很容易因為難度過低而放棄游戲。
但如果你一下子給孩子330片的拼圖,那么孩子又會因為太難而抱怨。
所以我們需要去觀察孩子的能力和行為,幫孩子匹配適合的難度。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從游戲中運用經驗和能力,發展出新的知識。
3.多參與成年人的日常
其實孩子的游戲并不一定需要玩具或者兒童化的設施,有時候只需要一點點情節和想象力,成人的日常活動也可以特別好玩和充滿知識。
比如陽臺綠植日常需要澆水,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澆水的任務游戲化,引導孩子將澆水想象成植物的救援活動。
過程中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如何去判斷不同植物需要多少水,引導孩子去觀察不同植物葉子對水的需求等。
這種簡單的游戲,一方面可以滿足孩子游戲的天性,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孩子更主動去學習和認識新的經驗,讓他感受到自己對家庭和環境的作用。
總之,
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曾說,兒童的進步不是取決于年齡,而是取決于能夠自由地觀看他周圍的一切。
而學習能力也是如此,當孩子能自由的去探索和了解知識時,他的學習能力就會被自然的調動。
所以與其費盡心機去增加孩子學習的項目,不如給予孩子更多探索的機會,讓他們更自主地玩耍和親近自然。
世界的博大和魅力會讓孩子自然地去學習和探索,畢竟學習力本就是人立于自然之中本能的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