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翻譯軟件的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無論是出國旅行還是商務會議,似乎都可以實現「翻譯機在手,天下我有」了。
這可能帶給很多沖在科技一線的年輕人一種感覺: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外語不再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了。
英國的研究人員調查發現,掌握一門外語的青少年數量在過去的 20 年里有所下降。2021 年,選修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和其他語種的學生總數幾乎只有 2001 年的一半。
但是,學習外語給孩子帶來的好處卻又是顯而易見的,過去我們也曾介紹過多掌握一門外語可能給大腦帶來的認知優勢,在這里我們不再贅述?,F在的問題是,如何讓更多的孩子主動生出學習外語的念頭呢?
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對學習語言的態度以及成為「多語言者」的意愿,受父母態度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受老師或朋友的影響。
這項研究圍繞 1300 多名 12~13 歲的八年級學生展開研究,調查了解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和使用能力。
在調查中,孩子們需要選擇自己對各種說法的同意或不同意程度,例如「學習其他語言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每個人都說英語」、「我的父母認為能說其他語言很酷」等等。
孩子們還被問及自己在語言學習方面的經歷,以及他們認為自己的多語言掌握程度。
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建立模型,用于展示孩子在學習語言這件事上,不同潛在因素所帶來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從整體上看,父母對語言的看法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老師影響的 2 倍,是朋友影響的 1.4 倍。
具體來說,父母的態度可以讓孩子了解外語對他們自身發展和個人生活是否重要。
如果孩子認同學習外語的重要性,并認為這些語言與自己的生活有關,他們就更有可能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學好并使用一門外語。
劍橋大學教育學院的 Linda Fisher 教授表示,一個人對一門語言的態度往往取決于自身的經歷、信仰,以及使用語言時的情感反應。
而這項研究的結果令人非常感到意外,帶去最大影響的似乎是他們的父母。
事實上,父母帶給孩子語言學習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具體取決于父母的態度。
家長們應該認識到,自己對于語言的積極態度將對孩子的外語學習產生正向的影響。
「如果父母能經常問孩子:你學會了哪些單詞?你會說哪種方言?那么孩子對于語言學習的態度就會迅速地發生轉變?!筁inda Fisher 補充道。
但是如果父母在根本不重視語言,那么孩子也會忽視對語言的學習。
除此之外,這項研究還向我們強調了一點:如果想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外語,就需要關注課堂以外的社會態度和文化氛圍。
研究發現,如果青少年有機會獲得與語言相關的其他經歷,例如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使用這些語言,或是在國外旅行時說說外語,他們就更有可能認為自己能夠學習并使用更多的語言,并描述自己是「多語言者」。
這也啟發了我們,鼓勵年輕人學習語言需要采用一種更開闊的思路。
只專注于語音、語法等技巧的傳授,很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意愿。
相反,孩子們需要知道掌握一門外語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文化氛圍、身份認同和自我表達的機會,才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