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青少年朋友,生活中,你們是不是曾有過這樣的苦惱:
想考個好成績,卻總在考前幾天才匆忙熬夜復習,成績不盡人意,便后悔平時沒有抓緊時間學習,但下次考試還是這樣;
自己明明喜歡小白鞋,卻聽從媽媽的建議,買了耐臟的黑鞋子,每次穿心里都不舒服;
好朋友遇到煩惱找你談心,他剛說幾句你就開始建議他該怎么做,而他卻不開心地走了,留下你不知所措……
遇到以上情境時,你難免會沮喪、難過,卻不知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你可能沒有想到,始作俑者竟然是長期的不良習慣。
沒有先做重要事(如學習)的習慣,只在臨近考試時才匆匆忙忙復習,結果當然難以令人滿意;
缺乏積極自主的習慣,導致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總是別人替自己做決定;
沒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與朋友不能順暢地交流,造成關系不太融洽……
缺失這些優良習慣,對我們的危害很大,很可能會令我們各方面錯漏不斷,離成功越來越遠。
拿破侖說:習慣能成就你,也能摧毀你。
能成就我們的,自然是好習慣。如果你想在各方面都培養出好習慣,《杰出青少年的七個習慣》一書能幫到你。
書中總結了成功青少年共同擁有的七個習慣——主要是思維上的習慣;并手把手教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思維定式糾正壞習慣。
這本書在全球超級暢銷,已被翻譯成16種語言,風靡120多個國家,銷量超億冊,是美國升學的必考科目之一。
作者肖恩·柯維是哈佛大學的企管碩士、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廣受年輕人歡迎的演講家。他有與眾多青少年交流的豐富經驗,在書中用幽默風趣的故事敘述出這七個習慣,讓你輕松了解并愛上它們。
養成這七個思維上的習慣,能帶給你不止七百個、七千個正確的行為習慣。成長路上有這七個習慣陪伴,相信會大大幫助你在競爭日漸激烈的工作、學習中脫穎而出,收獲成功。
這七個在美國青少年中廣為流傳的思維習慣是哪些呢?
一、積極處世,
二、先定目標后行動,
三、重要的事先做,
四、建立雙贏思維,
五、先理解別人,再讓別人理解自己,
六、協作增效,
七、恢復和更新。
其中,習慣一二三有利于我們個人領域的成功,幫我們由依賴型提升為獨立型,變成牛人。
習慣四五六對取得公眾領域的成功至關重要,能幫我們進化為互賴型的人。讓我們與他人關系良好,互相依存,效率提高,一起成牛人。
習慣七則保證我們在這兩個領域持續地牛下去。
杰出青少年的七個習慣,是統領我們人生大方向的優秀習慣,我們趕快一睹為快、占為己有吧。
一、習慣一二三助我們成為牛人
七個習慣有先后順序,幫我們實現獨立的是前三個習慣。
習慣一,積極處世。
它能主導人的生活,讓我們做自己人生的司機,而不是乘客。
積極處世的人,遇到事先想后做,按價值觀做選擇;而被動反應的人,則按照本能沖動做反應。
當聽說有朋友在背后對你說三道四,被動反應的人會生氣,幾天心情都會被攪得很糟;而積極反應的人,會認為朋友這么做違背了道義,是他不對,自己的心情不會受到影響。
某次測驗不及格,評分存在不公平,被動反應的人會哭鼻子或委屈接受;而積極主動的人,會去找老師討論這個問題。
按自己的想法做反應,而不是靠本能反應,是養成積極主動習慣很關鍵的一點。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去做可控制范圍的事。
作者見過一個高度殘疾的人——米歇爾,他遭遇過兩次重大事故,最終導致面部燒傷,手指一大半傷殘,腰部以下全部癱瘓。
他沒有唉聲嘆氣地度過余生,而是選擇把精力放在自己能做的事上,去從商、去演說、去跳傘,最終成為百萬富翁、演說家、跳傘運動員……妥妥的人生大贏家。
他說:“我是我自己命運的主人。我選擇把殘廢看做是一個新的起點。”
米歇爾是明智的,他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他能控制的事上,最終得到最有利的結局。
看,積極處世多么重要,它能大大扭轉一個人的命運,成就其更精彩的人生。
習慣二,先定目標后有行動
習慣一讓我們成為自己人生的司機,習慣二則幫我們定好目的地和路線圖,也就是幫我們來確定目標,有利于我們每走一步都在正確的方向上。
確定目標的最佳方式,是撰寫“個人使命宣言”,明確自己生活的意義。
也許你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寫什么樣的“個人使命宣言”。我們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什么能激勵我?我喜歡做什么?我崇拜哪個人?我希望以后自己過什么樣的生活?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個人使命宣言的重點了。
宣言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你喜歡的歌曲,比方說:愛拼才會贏、相信自己;或是名人名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也可以是詩歌: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記住,這是自己的機密文件,不需要給別人看,可以隨意遣詞造句。
寫完后,提一個問題幫自己把把關,它是否能激勵到我?如果你的回答是“能”,那么恭喜你,這個目標定對了。
確定了目標,為實現它必須要做的事,無論大小,對我們來說都是重要的事。
所以接下來的習慣三,就是重要的事先做。
我們每天都很忙碌,有大大小小許多事要做:去學校上課、去校外輔導班、還要體育鍛煉、寫作業、幫父母做家務、與同學交往……生活內容繁重又緊張。
但是,我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優先為重要的事留出時間。
有個著名的“時間四象限法則”,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數軸進行劃分,交叉后得到四個象限。第一象限是重要又緊急的事,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第四象限是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優秀出眾,那么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上)才是明智的。比如不斷學習、鍛煉身體、關心家人、履行自己的使命宣言……
正如開頭的例子,如果我們平時把大量時間花在第二象限——學習上,考前根本不需要熬夜復習,也能取得好成績。
你可能會說,我也想啊,可怎么保證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事上呢?我們可以先養成一個簡單的習慣:預先規劃。
就是在每周開始前抽15分鐘,找一本小冊子,寫下本周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并為此留出大塊時間。然后再見縫插針地安排其他小事,比如打籃球、看雜志或約同學吃飯。
除此之外,重要的事優先,還需要我們克服恐懼感和在某些時刻拒絕同伴。
比如老師安排你準備一份學習進步的經驗分享,在周一學校晨會上宣讀。雖然你會恐懼到腳趾都發抖,也不能退縮,因為這對提升你的能力很重要。
有貪玩的小伙伴,在考試前一天約你去看電影,你認為考試才是重要的,于是拒絕了他,選擇留在家里復習。
如果你能做到這些,說明你已經初步具備了要事第一的好習慣。
歌德說過:“重要之事,絕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的牽絆。”所有成功人士都有這樣一個習慣:如果某些事非常重要,他們會經常做,即使自己不喜歡。
養成以上三個習慣,你會變得越來越能獨立行事,并逐漸優秀起來。
二、“習慣四五六”,令我們和周圍的人一起牛
習慣一二三教你變得獨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而習慣四五六,會助你在公眾領域——人際關系學領域不斷進步,帶你邁進更高一級的境界——互賴,這對你事業的成功和個人生活的幸福將大有裨益。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三個習慣。
第四個習慣是擁有雙贏思維,意思是“我得利你也成功”的思維。這是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根本。
在生活中,人和人的關系不是只有競爭,親情、友情、忠誠其實更重要。
立場不同時,人的本能是去競爭或妥協、退縮。而有雙贏思維的人,會把生活看做是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角斗場,融合雙方的想法和智慧,創造共贏局面。
怎樣建立雙贏思維?首先得調整好心態:我們都是平等的,沒必要分出誰高誰低。
放下對立,像尊重自己的感受一樣,去尊重別人的感受,各退一步,各取所需,達成雙方都樂于接受的方案。
比如,你和好友難得有一晚聚在一起,你想去飯店吃飯,可她卻想看電影。你們互相尊重對方的心愿,最后決定在手機電影APP上找一部影片,在飯店吃飯時一起看。不僅分歧解決了,還讓你們關系更親近。
這就是擁有雙贏心態的好處,讓我們的人際關系變得更好相處、更融洽。 Y
習慣五,先理解別人,再讓別人理解自己。這個習慣是雙方有效溝通的關鍵。
先理解別人,是打開對方心靈的鑰匙。人內心深處最大的渴望是被人理解,只有感受到你理解了他,他才會回過頭來理解你。
所以,最好先聽別人說,然后自己再說。卡耐基曾說過:一對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聽人說話,看似簡單,其實也暗藏玄機。
你要:
心到——能覺察弦外之音;
眼到——會觀察表情語言、肢體語言;耳到——會聽語調的變化;
另外,還能在聽的時候能換位思考,及時用反射法復述對方的感受。
做到這幾步,你就成為一個善于傾聽的天使了,能真正理解別人的心思。
那么,反射法傾聽具體要怎么做呢?
13歲的湯姆經常不寫作業,媽媽催他罵他都不起作用,于是爸爸找湯姆談心。
湯姆說,作業真讓人頭疼。爸爸表示理解:你很希望取消作業。
湯姆又說,我最討厭數學作業。爸爸同情道:那你做數學作業時很難受了?
湯姆接著說,我剛回家時不想寫作業。爸爸也表示理解:你想先做點別的事,比如吃東西或看電視。
湯姆說,嗯,可不寫作業,我會考得很差。有沒有讓我輕松點寫作業的辦法?
看,湯姆逐漸打開了心扉,最后爸爸再提議時,他也很愿意嘗試了。
這種有效的溝通,得益于爸爸用了“反射法”傾聽。 讓兒子感覺爸爸先理解了他,他才開始信任爸爸,愿意說出自己隱藏的心思,并樂于接受爸爸的意見。
要注意的是,傾聽完一定要說出自己不同的想法,爭取對方的理解,雙方進一步達成共識。這才是有效的溝通。
不然,你可能只是在委曲求全,內心仍存不滿,這種不對等的交流會損耗你的情感。
有效溝通并不容易實現,而先聽別人說自己再說,會有非凡的助力作用。
第六個習慣叫協作增效。
這個習慣聽起來不太好懂,大致意思是說,如果兩三個人攜手合作,比其中任何一個人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就如唐僧師徒四人去取經,他們有很大的差異,各有不同的才能和個性,而且也各有缺陷。
如果四個人中任何一個人單獨去取經,可能都取不到。
但四人合在一起,接納彼此的差異,互相取長補短,最終就能取經成功,達成目標。這是協作增效起到了關鍵作用。
現代社會更需要合作,不懂合作的人,最后只會落個孤軍奮戰的下場,容易招致失敗。
而協作增效是更高一級的合作。合作是1十1=2,協作增效是1十1=3,或者更多。
做到協作增效,需要我們首先學會欣賞對方與自己不同的地方。然后抱著雙贏思維,去理解溝通,注意尊重差異、取長補短,最后合力創造出更高的效應。
也就是做好習慣四和習慣五,并學會欣賞差異,能協助習慣六——協作增效的養成。
三、習慣七能保證我們持續地牛下去
第七個習慣是恢復和更新,作者也稱它為“磨刀不誤砍柴工”。
這是一種隱喻。“磨刀”是指在身體、頭腦、情感、心靈這四方面,要時常磨煉自己,更新自己。這樣,前面六個習慣才能順利實施——即“不誤砍柴工”。
需要注意的是,更新四個方面的做法迥然不同。
對身體的更新:要經常做鍛煉,并均衡營養;
對頭腦的更新:指堅持讀書學習,不能間斷;
對情感的更新:應多歷練人情世故,與周圍的人處好關系;
對心靈的更新:可以聽音樂、獨處、沉思、寫日記、冥想……
時常更新這四方面,均衡發展自己,我們的體力和精力就不會枯竭,能為前面六個習慣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保證其正常地履行,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獲得螺旋式的提升,最終擁抱成功。
現在,書中的重點內容已解讀完了,我們再回顧一下:
轉變我們思維上的習慣,能帶來無數行為習慣的改變。
養成積極處世、先樹目標、重要的事先做這三個習慣,有利于我們個人成長為高手大神;
而培養自己擁有雙贏思維、先聽別人說自己再說、學會協作增效,這三個習慣能讓我們學會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取得更耀眼的成果。
同時我們要學會全方面不斷地更新自己,為前六個習慣夯實基礎。
*******
這七個習慣主要側重在思維上。
植入正確的思維定式很重要,因為上半身指導下半身,想對了,才能做對。
俗話說“好事多磨”,做任何事都不會一帆風順。擺脫舊習慣,樹立新習慣,也不會一蹴而就。要養成七個杰出的思維習慣,需要我們反復磨練,有意識地去重塑自我。
所以,青少年朋友們,不要放棄希望!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的那一天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