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一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年級是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做到“4心”:
一是耐心培養規矩意識,多發現孩子的進步,及時表揚,讓孩子有自信和積極的態度,然后,提醒孩子加強自律。
二是用心做好細節要求,在小學建立一個全面的行為習慣表,要求細致,監督到位。
三是狠心進行補差訓練,在執行中,一旦孩子有畏難情緒,家長要堅決進行嚴格要求,孩子適應后就會化為自覺行為。
四是暖心獎勵孩子的點滴進步,只要孩子的習慣有了改正,不管大小,都應該得到及時的肯定、表揚。

一、耐心培養規矩意識
一年級的學生,自理能力比較差,剛從幼兒園進入規則要求嚴格的小學校園,家長要配合好學校,先幫助孩子養成規矩意識。
比如: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做事專心,遵守時間等。當然,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一定做得好,做得到位,這就需要家長要有耐心,多發現孩子的進步,及時表揚,讓孩子對小學學習生活有自信和積極的態度,然后,提醒孩子加強自律,對遺忘或做得不好的地方合理地指出來,孩子一定會接受。

二、用心做好細節要求
一年級的學生,沒有多強的理性思維和綜合能力,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可能聽過就會忘。因此,對他們的要求,不能是令行禁止,而是細化和具體化。
比如:回家后休息十分鐘,洗手喝水吃水果后,開始做作業。睡前要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準備好文具,削好5支鉛筆放到文具盒里。第二天要穿的校服等要放在床邊架子上等。還要提醒孩子,上課發言一定要先舉手,聽講時手一定要放好,不能玩小東西。
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在小學建立一個全面的行為習慣表,把做得好的、做得不到位的習慣都列出來,只要要求細致,監督到位,孩子會在一年級迅速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狠心進行補差訓練
有的孩子行為習慣已經表現得很差,老師會有所反映,這時,家長就要及時掌握這個動態,不能以“還是孩子”而忽略了習慣的培養。
比如:有的孩子非常拖拉,做事總是不能專心,邊玩邊做,作業也要做到半夜,既影響學習,也影響身體健康。家長一定要有鮮明的態度,在與老師溝通的情況下,針對孩子的情況加以嚴格要求,可以準備一個小鬧鐘,或定時器,規定某件事要在什么時間以內做完,如果沒有完成,就給予懲罰。還有經常寫錯別字,那可以每天20分鐘聽寫,直到錯字率下降到合理程度。
對提出的要求,家長不能一廂情愿,而是要和孩子進行協商,講明道理,讓孩子主動配合,同時在執行中,一旦遇到困難或孩子有畏難情緒,家長要堅決進行嚴格的要求,孩子適應后就會化為自覺行為,良好習慣也就慢慢養成。

四、暖心獎勵孩子的點滴進步
行為習慣內容多,有的是很小的細節,但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每一處小的改變都值得肯定。因此,只要孩子的習慣有了改正,不管大小,都應該得到及時的肯定、表揚。
當然,大的進步可以在家庭成員集中的時候,大加表揚、鼓勵,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比如周末看電影,去游樂場等;小的進步,比如今天作業完成時間,因為認真專注而提前了,家長可以給一顆小紅星或一朵小紅花,貼在墻上,日積月累,來換取更大的獎勵。當然,如果表現不好,就可以把墻上的小紅星取下來。
最后,家校保持一致也很重要。要注意的是,小學生的行為習慣要求,不僅在家里,更多的在學校,所以,家長要注意加強和學校的溝通聯系,特別是孩子班級的班主任和各科老師。首先要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實表現,老師同學對他的評價,然后結合在家的情況,判斷孩子有哪些行為習慣需要糾正或規整。在此情形下,才可能有的放矢,和學校緊密配合,雙管齊下地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進行糾正,早了解,早發現,早糾正,孩子今后的學習道理才能更加順利。#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