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寶寶到6個月左右,突然變得好黏媽媽:
你上班不讓走,哭得昏天黑地
半夜還會醒來,大哭著找媽媽
連上個廁所的功夫都得帶著他……
其實這些突如其來的黏人和哭鬧,就是傳說中的分離焦慮,它幾乎是所有6個月~2歲的寶寶都會經歷的。
盡管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媽媽肯定還是困惑:該怎么順利度過這段時期呢?寶寶現在特別需要我,看起來像是少了安全感,我也沒法時刻陪在他身邊怎么辦?
寶寶黏人≠沒有安全感
這是他成長的重要里程碑
先請媽媽放寬心,黏人不是沒有安全感導致的,而是寶寶信任你的表現,是他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猜一猜,這個階段的寶寶在媽媽離開后,哪種反應說明他和媽媽關系最好,最有安全感?
1、媽媽離開時,寶寶沒什么反應;媽媽回來后,也無動于衷。
2、媽媽離開時,寶寶哭鬧不止;回來后,卻不愿靠近。
3、媽媽離開時,寶寶哭鬧不止;回來后,馬上要跟媽媽親近。
其實這來自于心理學家瑪麗·艾因沃斯的陌生情境實驗。她通過讓寶寶在陌生環境里,經歷媽媽離開、回來等場景,來判斷寶寶和媽媽之間的關系,發現了親子依戀的不同類型。
媽媽離開時,寶寶的哭鬧不樂意,意味著他特別愛媽媽,而且能意識到最愛的媽媽要走開的事實——更小的寶寶還沒發展出這項能力,以為媽媽走開就是消失不見了,不會找媽媽。
而媽媽回來后,迫不及待黏上去的3,才是寶寶和媽媽最好的狀態,被稱為安全型依戀,說明寶寶認為媽媽是他的安全基地,能放心地向媽媽表達自己的需求。
你看,寶寶要會黏媽媽,生理發育基礎、對你的愛和信任,缺一不可。同時它也是來提醒你,寶寶要開始新的成長和蛻變啦!
畢竟再親密的關系,也不可能24小時都陪在身邊,適應分離是一場必經的“陣痛”,為了不讓一時的黏人演變成“綿綿無絕期”,也為了寶寶將來更好地邁向廣闊世界。
幫寶寶適應分離=給足確定感+多一點空間給足確定感,讓寶寶對媽媽的來去有期待
幫寶寶適應分離的第一個關鍵,是要給足他確定感:分離其實不可怕,因為媽媽總會回來。
我們曾經收到過一位媽媽的求助,她家寶寶突然不睡午覺了,不知道該怎么解決。深入了解后才發現,這位媽媽經常趁寶寶午睡的時候,偷偷離開出門辦事。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睡眠問題,但是當時6個月多的寶寶正處于黏人的非常時期,他感受到的是,每次午覺醒來后,媽媽就會消失不見。所以,為了看住媽媽,索性就不睡覺了。
這樣不打招呼就離開,反而容易讓寶寶更不安,覺得媽媽隨時會消失。
哪怕走開一會兒,也要和寶寶“打報告”,光明正大地跟他說再見,告訴他你去哪、干什么、多久回來,知道了媽媽的來去,寶寶會更有安全感:
“媽媽要去洗澡了,你和爸爸玩小賽車游戲,媽媽一會就回來。”
“媽媽要去上班了,等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就能回家咯。”
如果你每天回來的時間比較規律,寶寶會更快習慣,原來分開只是暫時的,無論等多久,媽媽都會回來,不管媽媽在不在身邊,她都是愛我的。
多一點空間,培養寶寶獨自玩耍的能力
幫寶寶適應分離的第二個關鍵,是在陪伴的時候能給他留點空間。
整天被抱著,不停地被逗著玩著玩那,寶寶習慣于“媽媽一直陪我玩”,沒有獨立玩耍的能力,當然只能黏著你。
有媽媽表示委屈:不是我不想放手,而是寶寶一直黏上來能怎么辦?
其實很簡單,找到寶寶的興趣點,比如準備一些他平時很喜歡的玩具或游戲,他就能專注地玩好一會兒了。等到寶寶需要你的時候,再走進來提供幫助就好。
每個成長的關鍵時刻,寶寶都最需要你的情感支持和正確引導。當他明白過來分離并不可怕,也有獨立玩耍的能力,自然就不會黏人,對你的愛也不會少半分。
真正牢固的愛,是知道最愛的人走多遠都會在,是能勇敢告別,共同期盼重逢的喜悅。
你家寶寶什么時候開始有分離焦慮的,你是怎么做的呢?快來評論區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