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媽媽都在問關于語文學習的基礎積累及讀寫能力培養的問題,有低幼一點還在拼音階段的、也有已經熟練識字想要進階寫作階段的。大家的疑問我都有收到,所以專門準備了上周的語文全階段讀寫專場直播,以及今天的文章來進行分享。
中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其歷史淵源悠長,文化沉淀深厚。對于我來說語文的學習是越啃越香的,除了它本身就很美以外,它還能帶我們去探索浩瀚的知識海洋。
而無論任何學科,要學好都要先理解其學習的底層邏輯,語文當然也不例外,這是無論環境怎么變化都不會影響的。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學習規律,并靈活配置學習資源和工具,即使再難的知識想必都能化繁為簡,輕松駕馭。
為了更好地給大家演示如何做好語文學習的家庭引導,上周我們特意準備了一場專場直播“學霸中文讀寫思維養成全攻略”,大家應該都看了吧?直播間里,我們為大家準備了系列的語文學習的教輔工具書,涵蓋了3-12歲孩子拼音,識字,閱讀,寫作,古文等等,而且莉莉老師和Connie老師還給大家講解了不同階段的中文讀寫思維攻略。
?
?那下面,我們就重新復習一下,琳之前給我們聊雙減后語文學習問題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啟發哦~
?
“雙減”之下
語文啟蒙不用慌
整個家長圈熱度最高的話題一定就是“雙減”政策了,隨著政策一步步落地,很多課程開始退課,家長們紛紛陷入了深深的焦慮。是的,很多家長并不是覺得輕松,而是覺得焦慮。
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朋友,最近的焦慮都是因為機構和網課紛紛上不了了。大家的感嘆是,雖然沒有一定要把孩子雞成什么樣,但是有些課外班上著總是有個保底的。而沒有課上了怎么辦?指望我們自己嗎?頓時覺得壓力山大。
前段時間的文章里其實也表達了我想說的觀點,啟蒙教育最重要的其實是家庭。不管上不上課外班,只要我們家長自己用心,其實沒有那么難。
今天的文章,主要談談我的感悟和想法。我覺得最大的目的,還是想通過我的觀察和體會來幫助大家緩解一點焦慮。至少在語文這方面,大家真的不用慌。
?
關于大語文的實操類文章我寫過很多,今天來談的是這幾年陪著孩子一點點閱讀和成長的感悟,不是干貨,但也不是雞湯。
我會從幾個“最”來談談我對家庭大語文啟蒙的認知,可能不權威,但是都是掏心窩子的經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語文啟蒙的真實體驗和一點避雷提醒。
#1 最重要也最急不來
· 建立邏輯 ·
哪個小朋友不讀讀唐詩,讀讀《聲律啟蒙》,不管家長上不上心,幼兒園也都會或多或少帶著孩子學些唐詩做做誦讀。但是大語文啟蒙對于孩子來說,比這些古代典籍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于邏輯和語言的啟蒙。一個孩子表達能力好不好有時候不單單是語言的問題,而是邏輯的建立。
那么通過語言建立起邏輯,最重要的場域就是家庭了。不夸張地說,邏輯思維滯后,其他學科也學不好,原因就是在于此。所以,我們說大語文很重要,并不是某個知識點很重要,而是這種由語言建立起的認識世界、表達世界的邏輯體系非常重要。
?
很有意思的是,雖然我對大語文的啟蒙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日常和孩子特意花時間來做的反而是英語,英語看起來耗時最多。
?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又說語文最重要,又把精力放在英語上?
?
實際上,語文的啟蒙在早期時候是不需要那么嚴格去規劃時間和形式的,完全可以和日常起居生活結合在一起。不需要說:寶貝,現在我們開始學習語文吧,然后開始一本正經學習。每次聊天,每次探討問題,每次一起親子閱讀,都是大語文啟蒙的點點滴滴的過程。保證這些時間的質量就能幫助孩子建立比較好的交流基礎。這也是為什么我說語文啟蒙最重要,但是最不拘泥于形式,日常生活點滴就能滲透。
?
而英語學習作為我們的一門外語就需要辟出專門的時間來學習和練習。當然這是因為我們要學習一門手藝一樣專門去學英語,而母語呢,浸潤更重要,日常點點滴滴的感知更重要。
·豐富語言 ·
縱然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順序不那么平衡,有先有后,但是到了七八歲時候,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出來的差距就不是因為先天發育的原因了。
到了七八歲時候,孩子進入學校,整個的學習變得體系化,社交比例也極大增大,這時候,語言表能能力實際上就是啟蒙時候的結果的展示。
我們不要總是逼著孩子去朗讀背誦,不要總是疑惑“為什么老師的閱讀打卡作業我們天天都按時做了,為什么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是不盡如人意呢?”甚至還有家長以面對這樣的問題本能就是:再報個口才班訓練一下吧。
?
語言是靠真實環境的使用才能激發能量的,也就是說:語言是活的。只讀課本,只聽課,孩子沒有大量使用的途徑和習慣,就很難精進。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和孩子每天的相處時間,我們有沒有有意識讓孩子講述一個完整的事件,聊聊有趣的事兒,說說看到的一個笑話之類的?有沒有跟他一起探討什么問題,說說不同的觀點呢?
這種語言的互動和單方面的閱讀朗誦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事實上,孩子在每一次講述完整事件的時候都是大腦飛速運轉,同時處理語言和邏輯的過程,這樣的機會越多,越成為親子交流的習慣,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越好。這絕對不是什么一周上一次的口才班能夠做到的。
所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吧,有來有往,有交流有互動。是聊天哦,而不是單方面的嘮叨和教育。這不僅對語言能力又促進,親子關系的紐帶就是這樣一點點緊密起來的。
我見過太多其實完全不會和孩子聊天的家長了,我相信大家也深有體會。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做孩子的朋友,而所謂朋友,就是首先聊得來不是嘛。
· 感知生活和文化 ·
語文的啟蒙和我們的生活聯系的最為緊密。大家想想,每一次帶孩子逛公園觀察動物植物,每一次因為節日的家庭聚餐,每一次出門旅行,實際上都融入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孩子背誦的那些古詩一定會在旅途中、生活里去感受到“草色遙看近卻無”,體會到“東邊日出西邊雨”,關于季節、節氣、變化和時間,都是我們特有的文化根基。而如果單把語文學習孤立出來,當作一門學科,或者一門技術,其實是學不到精髓,也體會不了這種文化的妙處的。
所以,針對語文,每周一兩節的課外班的作用本身就很有限,課外班能做到的事情,日常家庭完全可以做。只要持之以恒,效果一定不會差,而且也不需要太費媽。
我還會用一些大語文的錄播課讓孩子有規律去學,他聽完我會和他進行探討。這就比單單上網課效果要好很多,既有專業性的輸入,也有互動性的內化。
· 提供環境 ·
說到提供環境,這簡直是每個媽媽的超級強項。只要對孩子有幫助的東西,本著寧可錯買也不能漏買的原則,基本上就是閉眼入。
?
說到語文學習,當然就是以書為主。每個媽媽都不缺書單,不缺買書的動力,一到童書節各種書都通通搬回家。但是往往買書如山倒,到家就陷于吃灰和被遺忘的境地。其實買書也是有時機的,在不合適的時候買了書,盡管書籍本身非常優秀,但是因為當下用不上,也往往難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
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有兩條,一是遵循孩子當下感興趣的題材買書,成體系,有難度階梯,二是要讓孩子參與進來,參與做主。
· 遵循興趣 ·
作為中文專業出身,我以前常常非常自負,我認為我選擇的書應該都是最好的,最適合孩子的,選書標準非常嚴格,還會各種版本去對比。還有就是會按照我心中的一個時間表去推進,比如覺得這段時間應該多看科學啟蒙類的書了,我就選購一批科學類,覺得該開始歷史啟蒙了,又買了歷史書。
這樣買書的結果是:買了大量優質書,但有很多書孩子在當下這個階段——完全不想讀,連塑封皮都不想拆!
后來,隨著孩子長大,他表達能力越來越好之后,開始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的對某個領域的興趣。對這個領域感興趣之后,看了家里的這本書,他就會跟我提別的要求,想看更多這方面的。
比如有一段時間癡迷昆蟲,我就搬了很多關于昆蟲啊自然啊之類的書,有繪本、有橋梁書,還有大部頭,他看的很過癮。又有一段時間他迷上了探案類的,我又開始瘋狂買各種探案類的書,從比較口水的《神探狗狗》到凱叔的《口袋神探》,再到福爾摩斯系列,結結實實過足了癮。對這些題材感興趣的時候如果買了其它題材的書,他多半不怎么在意,有些連翻都不翻。我漸漸也就避免了這樣買書。
看過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家小朋友現在迷上了歷史,迷上了研究各種皇帝。最近不是在瘋狂看書,就是在一邊聽歷史故事一邊瘋狂畫皇帝,畫風也是非常清奇。
所以,家里最近買書的節奏就是圍繞歷史和皇帝的各種書。從《歷史是一群喵》,到《上下五千年》,到林漢達的大部頭等等。
他喜歡這個領域,就從漫畫一直看到大部頭,我覺得挺好的,帶著自己好奇的問題,一點點去找答案。這不就是探索歷史的過程嘛。
其實學校也是給孩子留了閱讀的作業,并且給出了參考書目的,結果我照書單買回來后,他對書單上的書都不怎么感興趣。所以我也沒有要他一定按照書單讀,還是遵循他現在的閱讀口味自由閱讀。針對小學低年齡的孩子,激發閱讀的興趣永遠比真正讀了多少、讀了什么更重要。
所以,大家一定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孩子現在喜歡什么題材,按照孩子的興趣走,是最事半功倍的。
我們家小朋友在探尋歷史的過程里,了解了大量古代的風俗、文學、以及五花八門的知識,我覺得這種學習的感覺就是大語文想要培養的目標。
· 孩子做主 ·
關于讓孩子作主買書這件事,我也是在孩子入學之后這一年多才開始慢慢體會到重要性的。以前都是我提供大量書,孩子隨意,可以讀,可以不讀,這個自由在他手里,但是買什么基本上由我來判斷。
?
但是孩子上學之后我發現他很喜歡自己選書,即使是同一個作品,比如《三國演義》買哪個版本,他在意的點也和我不一樣。而事實也證明,他自己在書店挑的書,往往閱讀的興趣就更大。
?
其實本來嘛,人的主觀能動性真的太強大了,誰愿意吃別人嚼過的饃呢?什么都自己作主才是真香啊!這一點從人類幼崽身上大家就深有體會。
?
所以,現在我買書基本上都是帶著孩子在書店讓他自己挑,即使是不去書店在網上買的時候也都會跟他一起看看頁面的介紹,看看他是否感興趣。
孩子總要長大,以后他喜歡讀什么也都是他自己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保證書的題材健康、高水準的基礎上,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選擇的權利。
· 參與討論 ·
說到這個話題,我很想問問大家,你們了解孩子現在讀的書的主要內容嗎?哈,我想很多家長是完全不關心的,買買買是自己的事兒,讀讀讀那是孩子的事兒了。
提供物理環境,書、各種設備用品,大家都做得到,甚至非常積極。但是孩子讀完的故事能不能和孩子一起討論,這個就不一定都能做到了。針對小學低年齡或者說是進入到橋梁書之后的閱讀階段,家長往往就從親子閱讀的環節中抽身而出了,覺得看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買書就好了。
?
而實際上,孩子看書之后與人分享的過程會對書上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還是那個觀點,孩子給你講的過程也是在梳理自己理解和思路。
?
所以,無論孩子讀的是科普類的書還是故事類的書,讀完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至少要充滿好奇心問問:這本書是講什么故事的?你覺得這本書有意思嗎?哪個情節覺得有趣?諸如此類去和孩子討論吧。
· 寫在最后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和思考。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讓大家不用因為“雙減”政策對語文學習那么焦慮。語文的啟蒙和學習完全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到我們的親子交流當中。
現在市面上不缺乏各種各樣的好書和好課,其實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我們所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計劃,同時增加家庭交流的環節,在家中營造更好的氛圍。這其實不需要家長有非常專業的知識,只需要用心陪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