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初一了,經歷了小升初的緊張學習,初中生活對他來說像是打開了另一番天地,更強調自主、自我了。這段時間也是我倆爭執最多的時候,我那時候覺著心很累,吃力不討好。
大概初一下學期吧,有一天,我們在討論一件事時,兒子對我說:“你們這些家長都覺得現在的孩子不聽話、不成熟,其實真正需要轉變的是家長,你們老是拿以前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來要求我們,不知道我們已經往前走了,你們還在原地踏步,所以難受的一定是家長。”幾句話點醒了我,我這兒子也是“高手”哇,這是我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真正要轉變的是我們呀!好吧,咱倆談一談,“兒子,你最討厭媽媽的行為有什么?”我以為會啪啪一大堆,沒想到兒子對我比我對他包容多了,他說:“不相信我,除此之外,其他還好。”這樣啊,我審視一下自己,男孩是我不了解的生物體,他的成長史、心路生理歷程等,是我很難去體會的,但是母親能給他的一定是心理的支撐和港灣的力量,媽媽的表達一定是溫情的、寬容的,用心傾聽孩子心底的聲音,用心體會他真正的需要,用心感受孩子的感受,回到初心,那就是“設定底線,底線以下,毫無價錢可講;底線以上,克制自己,真正放手”。
都說孩子到了青春期會有個叛逆,我理解的“青春期叛逆”是“我要”,還是“孩子要”。這時候就得認清自己偶爾也是一個披著媽媽外衣,而內心實際是小女孩的“我”。對著干的事情里哪些是所謂媽媽的面子問題所致,哪些問題是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的,哪些是我要,哪些是孩子真正要的。母親要真正接受孩子是個獨立個體,已經成長,真正尊重他、信任他。
兒子中午在學校附近托管,有一天,接到托管老師電話,說他中午沒去午休,但是兒子并沒有提前跟我說。說實話,我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況,腦袋冒出很多奇怪的想法、可怕的畫面,著急、焦慮,下午放學回家的時候很想抓他問個清楚,再順帶批評教育一番。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但我并沒有第一時間問他,我想看看他會不會主動和我說。但是他并沒有主動說。糾結兩天后,我實在忍不住和我的高手朋友聊了聊,朋友啟發我說,大人的焦慮來自于做父母對沒在眼皮底下的孩子的各種擔心,拒絕孩子長大,挑戰父母絕對控制力的失落感。我是一個成年人,中午有點什么事出去,并不需要和家里人說,我平時行為規范,家里人也并不會擔心我有的沒的。那么,我焦慮說明:一,對兒子信任不足,二,并沒有完全接受到他是一個成長的個體。于是我這樣和兒子談:“兒子,前兩天中午你沒回托管,是有什么事情嗎?聽到這個信息,我一方面覺得我兒子真的長大了,會自主安排了,挺高興的,但是媽媽作為一個中年婦女,也會有一些擔心,希望你也能多體諒體諒媽媽,以后有什么事,最好提前告訴我,實在急了,回來后也要和媽媽說。好嗎?”兒了很爽快地答應了。沒有紛爭,我高興他也高興。
很多做父母都很苦惱孩子故意和自己頂著說話。當你明明很有道理教育孩子,可是他卻和你各種狡辯,當父母的會哦很生氣,說實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一天我去朋友家農莊,她帶我到田埂處走走,看看菜地,她指著豌豆說:“你看這豌豆,昨天還不行,不能摘,昨晚一場雨一下,今天完全可以熟了可以收了呢。”仔細一想,孩子也是這樣的呀,當我們也是孩子的時候不也是無論家長講得如何有道理,都是抗拒。后來,當火苗躥上頭頂時,我試著和自己對話,認清楚當下那個“我”到底是誰,“我”想要的到底又是什么。回到初心,很重要。
回顧過去的三年,面對孩子的獨立成長、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智慧是什么呢?
我覺得每個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每個孩子的情況更是各異,這三年對我意義重大,我從隨著本性養育到隨著孩子成長,收獲很大。
當我自覺能力不夠時,少看家長群,不要被一批焦慮家長所傳染,多交往智者,從他們身上吸收冷靜的力量。真正感受孩子,傾聽孩子聲音背后的語言,這是做父母要具備的能力;真正尊重和信任孩子,是個長久的課題,這也是我經常提醒自己要做到的;真正克服作為家長的控制欲,放下身段,向孩子學習,孩子是自己的老師。
心理學的起源、終極意義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最關鍵的就是認識自己的“媽媽角色”跟“小女孩角色”不要混淆。小女孩角色呢,把自己童年在生理父母那里沒能實現沒能滿足的負面否定情緒壓抑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母親再把童年在自己生理父母那里的壓抑情緒給孩子發泄出來,而且還披著父母的外衣,所以說,我最大的心得體會就是更多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分清角色。分清角色呢就是做媽媽的時候就會表現對孩子尊重、理解、信任、包容、支持。平時呢,多關心關心自己作為小女孩的一部分,這樣,做媽媽的就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