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念初三的兒子回來跟我說,就要中考了,班主任在班上詢問學生的志愿,可以填報重點高中或是定向師范,他想聽聽我的建議,是不是填報“定向師范”,畢業以后跟我一樣,成為一個鄉村老師。作為老師,我對“定向師范”的政策還是比較了解的,為了緩解鄉村老師緊缺的問題,政府出臺了這個政策,初中畢業生可以填報“定向師范”的志愿,錄取后,經過五年的學習,發給大專畢業證。簽訂就業協議,畢業后在邊遠山區學校至少服務五年。

我給出的建議是,不要填報“定向師范”的志愿,其實并不需要我的建議,孩子本身對就讀師范一點興趣也沒有,因為我是老師,他對老師這個職業太了解了。平時他跟我交流的時候,總是跟我說,老師這個行業實在是沒什么干頭,從入職的時候基本上既可以看到自己退休的模樣,沒有挑戰性,不適合年輕人。雖然我會制止他對老師行業的不屑,但是也無可辯駁,同時也反對他繼續從事教師行業。

其實我的父母都是老師,父親是第一代中師生,母親是民辦老師轉正。我從事老師職業,也是受到他們的影響,而且父母也是支持的,為什么我現在卻反對自己的孩子繼續當老師呢?當時我參加工作的時候,老師雖說工資不高,但是社會認同度還是挺高的,那時候的農民基本上都呆在家里種地,收入微薄,老師的收入跟他們比來,還是不錯的。那時候的農民思想比較單純,雖說很多人都不識字,但是都講道理,對老師有一種天然的信任和尊重。開學時,把孩子交到老師手上,都會說:“老師,孩子皮,要是不聽話,就狠狠教訓他。”有時候氣急了,打了幾下孩子,家長是不計較的,反而對老師很感謝,甚至有點內疚,覺得自家孩子給老師添麻煩了。這樣的老師,雖然苦,雖然窮,但是,自己的勞動得到尊重,自己的工作得到家長的肯定,滿滿的都是成就感,心理感到挺滿足。

但是現在怎么樣呢?還是在農村,我還是我,但是家長卻已經不是原來的家長了。農村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很多農民的的收入已經大大超過老師,對老師不再有那種信任和尊重了。而且家長也接受過基本的教育,有點文化,以為自己什么都懂,對老師的教育方法指手畫腳,認為老是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一個個搞得像教育專家似的。老師們都戲言:“以前是老師教學生,現在是家長教老師”。
不要說是體罰,就算是批評的語氣不對,家長都會追到學校大鬧一番,老師教育起孩子來都有點低聲下氣了。即使這樣,也不一定就能管好班級,碰到一些頑皮的孩子,課堂紀律猶如菜市場也只能徒呼奈何。

這樣的工作,哪里還有什么獲得感和成就感?只能天天祈禱班上的孩子不要出什么安全問題。只是自己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失去了辭職的勇氣罷了,否則早就像其他老師那樣,留下一封辭職信,世界那么大,出去看看了。現在,我又怎么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再進入這個坑呢?
當然,我也知道,現在國家對教育,教師越來越重視,從長遠來看,教師這個職業會越來越好。我也相信,教師將來必將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但是要多久呢?我們等得起嗎?孩子等得起嗎?

所以,孩子,我不建議你報考“定向師范”,即便錄取分數會比重點高中低很多,即便我知道你不一定能考上重點高中但一定能考上定向師范,即便我知道,定向師范意味著穩定的工作。我仍然強烈不建議,不僅僅因為錢,更多的是因為工作的成就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