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機的背后,到底折射出什么問題?
1
兒童也會存在自殺行為
目前,我國約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英國醫學雜志《The Lancet》上的一篇論文曾統計過,自殺超過了車禍、疾病等引起的死亡,已經成為青少年中最為常見的死因。
而兒童青少年自殺率也在逐年增加。在2008年-2015年之間,兒童因自殺行為或念頭導致入院治療的數量就翻了一番。青少年實施自殺行為的案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2
做一個孩子其實很難
患心理問題的兒童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大人對童年這一概念的想法:兒童都是充滿愛和支持,都是無憂無慮的時光。但其實這并不總是這樣的。做一個孩子有時其實很難。因為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還比較弱,而且還往往受制于老師和父母的很多要求。所以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或者不在意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癥狀,這些孩子也許錯過最佳治療的機會。
過去十年來出現的最重要的變化是社會化媒體的廣泛傳播。不斷有研究表明,社會化媒體的暴力情況日益擴散和惡化,而社會媒體暴力、網絡暴力與家長熟知的校園暴力是不同的。即使足不出戶,兒童也可能會通過社會化媒體受到公眾和輿論暴力的影響,很多家長甚至還沒有意識到。
3
家長需關注孩子面臨的新型壓力
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激烈的學業環境。研究表明,學業考試失敗的風險越高,自殺率就隨之上升。尤其是對高中生來說,為了得高分、進入好的大學,高考的壓力是巨大的甚至是壓倒性的。
另外,孩子們比以往擁有更多獲得信息的渠道,包括自己和同伴的信息。然而,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應對和處理這些信息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和影響。
4
學校或家長對孩子癥狀的忽視
孩子的心理問題一開始多以軀體癥狀的形式出現,比如多動、暴力行為、沉默寡言、睡眠問題、尿床等等。在中國,心理學知識的普及程度還不是太高,很多時候老師或家長會忽略了孩子出現的癥狀,等孩子真的采取行動的時候才來追悔莫及。
另外一些情況,并非家長或校方忽略孩子的癥狀,而可能是經濟或是其他社會原因導致孩子治療的延遲。比如:家庭經濟比較困難,難以支付孩子長期治療的費用;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掛號難;我國心理咨詢行業規范性有待提高,心理機構資質林林總總,家長既可能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選擇,也不確定如何知道孩子的情況是否改善了;還有的家長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各種各樣的原因都可能使得孩子沒法及時獲得心理干預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