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問題有哪些
“12歲,患有焦慮癥,但她不太會表達。”
我還做了一個例子,有時候我會接到一個大學生的朋友的電話,在聊天過程中就發現她和我一樣,有很多是媽媽來咨詢的。媽媽說:“我每天都要勸我的女兒不要想不開。”在我話音還沒轉過,女孩就撕心裂肺地哭了起來。
經過和她溝通,才發現,原來這個女孩的媽媽就是一個情緒化的媽媽。
她從來不和她好好溝通,我問她為什么哭?她說不想和媽媽溝通,怕再被媽媽掐了自己。
孩子內心很脆弱,他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
如果父母經常打斷孩子,不聽孩子說話,孩子就會封閉內心,也會有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的感覺。
3、不懂孩子,也不懂孩子
當孩子有需求,有需求,但他沒有,父母沒有重視,還在用“不聽話”來對待孩子。
孩子如果有需求,父母不懂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被剝奪了責任,沒有權利,不被尊重,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
只有不懂孩子,父母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需要,孩子就會一直不和父母交流。
對孩子不了解,父母也就不能及時做好引導,無法與孩子建立正確的溝通,成為孩子心中的“梗”,而是“仇人”,很難得到有效的解決。
如果父母不懂得傾聽,不知道孩子的需求,不理解孩子,孩子也就會變得叛逆,不尊重父母,形成冷暴力。
因此,父母應該多觀察孩子,發現孩子情緒不對的時候,及時回應。
如果發現孩子情緒失控,可以去安撫孩子,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你生氣是不對的。”
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但這樣說話是不對的。”
3、鼓勵孩子,給予孩子積極的自我評價
如果孩子本身非常的自卑,不愿意與人交流,那么父母也可以鼓勵他,給他一些正面的自我評價。
我記得有一個男孩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很認真的講述他自卑的原因。
他說,因為家是他很痛苦的地方,所以他才變得這么自卑。
所以,父母要多鼓勵孩子,當孩子在學校里出現問題的時候,要鼓勵孩子,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孩子自信,并不取決于父母能不能給孩子一個具體的信心,或者說孩子能不能做到,而是取決于孩子自己的狀態。
所以,孩子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
孩子成績不理想,這是我的孩子不爭氣,但是我一定要關心孩子的感受,用心去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樣一個老師面對一個孩子,同樣一個老師面對一個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行為。
所以,家長們不能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更要去發現孩子的一些好習慣,幫助孩子改正這些壞習慣。
(本文由育兒大V小貼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