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二年級的小一現在非常叛逆,而大人通常習慣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孩子: ▼
為他們準備一大堆的興趣班,認為這是對他們好;把他們心愛的玩具給拿走,教導孩子要學會分享,卻忽略了他們內心的感受;對孩子奇怪的行為表示不理解,卻從沒想過走進他的世界……
孩子們的世界,和大人認為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常常會有意無意誤解孩子的感受,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身體動作的非語言暗示,對于信息的表達和接收具有重要作用。
這些孩子常見的動作,其實背后都有特殊的心理規律。 ▼
1、撞頭、打滾
解讀:“我想要……這樣做!”
有些孩子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或是情緒受刺激,就會出現撞頭等的自虐行為。自虐也是孩子訴求的一種表達方式,家長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進行矯治。
2、頻繁推走大人給的東西
解讀:“我有更想做的事情。”
父母可以耐心地詢問孩子的內心想法:“你想做什么?”通過大人的引導,便會說出心中的意愿行為。
3、經常咬指甲
解讀:“我緊張……”
很多情況下喜歡咬指甲(拔頭發等行為)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家長關心不夠、家庭關系不和諧、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因此造成孩子情緒緊張、壓抑。可以和孩子一起尋找心理焦慮原因,轉移注意力。
4、睡覺時在床上擺滿娃娃
解讀:“我害怕一個人睡覺。”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獨自睡覺的孩子身上,布偶娃娃會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否最近有被欺負、被批評的情況,找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5、遇見生人,躲大人身后
解讀:“我好尷尬哦!我又不認識他們!”
這通常是孩子害羞的表現,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時,第一反應是躲在大人身后。家長不要勉強讓孩子去和人打招呼,而是事后引導ta如何和他人相處。
6、說話時眼神飄忽不定
解讀:“我錯了,你別揭穿我。”
這是孩子的自我防衛表現,眼神飄忽不定、非常心虛,常常是因為做錯了事情害怕被別人發現或揭穿。
7、故意打擾大人
解讀:“求關注!”
如果孩子總是故意地來打擾你,那是因為和父母之間缺少親密的身體互動、或是父母很長時間沒有來照顧ta,渴望獲得一些關注。
8、不讓大人去抱別的小孩
解讀:“我嫉妒了!”
嫉妒心很強的表現,家長是不是總是在孩子面前夸別人家的孩子,拿ta和別的小孩比較。
9、愛搞神秘,事情都不跟大人分享
解讀:“你總打擊我。”
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愿意和大人多說話,也不會去分享自己在學校里遇到的事情,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人的語言帶有打擊性,讓ta感到了受傷,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事都不說,秘密也就變多了。
10、總去拿別人的東西
解讀:“我更喜歡那個,我想要自己選,而不是你們給我的這個。”
雖然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但ta總去搶別人的東西,這一點很多家長都很煩惱。其實給孩子買再多的東西,都比不上孩子自己挑選的那一個。家長不需要太過主張地置辦好一切,而是給孩子多點選擇。
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這些心理情緒問題,用科學的手段來幫助孩子糾正某些不良行為,而不是通過暴力的語言或行為試圖制止孩子,只會讓孩子的表現越來越糟。
了解孩子日常小動作背后存在的心理規律,為人父母要成為孩子們行為的“解讀師”,更要學會“讀心術”來走進他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