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陪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傳達正確的觀念,遠比灌輸知識重要,養成好的習慣比一味陪伴更重要。#陪伴才是最好的愛#

親子陪伴比家庭教育更重要
教育家孫云曉也曾說過: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 的確,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前提,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前天晚上我一個朋友跟我嘮叨她的女兒,7歲了,讀一年級了,一點都不講究衛生,特別是個人衛生,不愛洗頭,就算她幫她洗頭都不愿意,一喊洗頭就翹嘴巴, 羅里吧嗦不愿意洗。她好話說盡,甚至出手打她,下次又是老樣子,一點記性都不長,她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我跟她說 其實過度的埋怨和指責孩子是不對的,動手打孩更是不該。應該找出孩子為什么不愛洗頭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孩子不想洗頭的具體原因,才能“對癥下藥”,輕松解決問題幫助孩子一起克服困難,慢慢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但有些父母只要孩子一犯錯,就沒完沒了地指責,時不時地抱怨、甚至當著眾人批評,于是孩子就會將注意力放在逃避或怨恨家長的態度和行為上,不能正視自己的不足。
錯誤的行為也不會得到正確的改善。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個在書上看到的小故事:
子豪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有個不好的習慣寫作業拖拉,快則半小時,慢則一小時的功課他每天都能寫三個小時以上,母親很傷腦筋。
子豪的爺爺是教師,寒假時給子豪補課他發些子豪反應很快,但是不專心往往寫幾分鐘就起來,東走西走,每小時至少五六次以上。
母親想出了各種的辦法專門抽時間陪子豪寫作業, 子豪沒寫幾個字,必須圍著房子溜達一圈,即使有時候在母親的強壓下不能起身勉強寫作業,可是母親只要一離開,子豪立刻我行我素,母親不能每天都專門陪讀,所以子豪的毛病一直沒有改掉,子豪寫作業已經長期養成不良的習慣,讓他寫作業不起來走動實在不容易,
后來母親想了個辦法,與子豪約法三章,如果子豪寫作業時,每小時能減到三次之內離坐次數就可以允許看電視,否則就禁止看晚上6:00的動畫片,因為動畫片對自豪有吸引力,是子豪每天的必修項目,結果第1星期有三天達到標準,三星期后可以全部做到。
其次等子豪能完全做到每小時離坐不超過三次的標準時,再把標準依次提高到兩次,一次,這樣三個月后,子豪終于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習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改掉一個壞習慣,必須方法要對。要想改掉孩子的壞習慣,必然有個過程才能改掉。所以, 無論是養成一個好習慣,還是要改掉一個壞毛病,都需要及時的評估,運用對的方法,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的建議讓這孩子改掉不愛洗頭的壞習慣,歡迎友友們提建議#親子教育咨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