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給公眾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除了流行病本身作為典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人們帶來恐懼、焦慮等急性應激反應之外,為了應對新冠肺炎流行所采取的一系列防疫政策和措施,如社交隔離等,改變了公眾的心理社會環境,從而容易誘發更多的心理問題。
童年期是個體神經系統發育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多種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童年期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因此,疫情中應給予兒童更多的關注,及早發現兒童的心理問題并提供及時有效的干預,從而避免出現更多的、持久的負性健康結局。
本文綜述新冠肺炎疫情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可能影響,以及可以采取的應對方式,并討論如何促進疫情后的心理復原,以期對維護疫情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和建議。
疫情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 疫情對正常兒童青少年的影響
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始于2020年春節假期期間,當時大多數學校已經放假,隨著疫情的迅速蔓延,學校采取了延遲開學的策略;自3月起,歐洲也相繼采取了關閉學校的政策,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等其他國家。
據估計,全球范圍內有15億的兒童青少年因學校關閉而教育中斷。
關閉學校作為控制疫情的重要非藥物干預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新冠肺炎的感染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死亡,但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受教育時間的縮短、同伴交往的受限以及日常生活結構的改變則可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隱匿的不良影響。
另外,對于疫情高危地區的兒童,還要經歷對已感染家人的生命安全的擔心,擔心自己或者其他家人被感染等,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中國一項在8000余名中學生中進行的調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高發,其中43.7%的中學生存在抑郁癥狀,37.4%存在焦慮癥狀,31.3%的中學生同時存在焦慮和抑郁癥狀;其中女生出現焦慮、抑郁問題的風險高于男生,高中生的風險高于初中生,而對于新冠疫情相關信息較好的了解能夠有效地降低焦慮和抑郁風險。
幼兒園和學校的關閉、公共活動的限制以及對社交隔離的倡導,都極大地限制了兒童的社會活動,使得兒童的社會互動更多地局限于家庭成員之間。
在疫情的影響下,為了減少人員流動,很多用人單位停工或者延遲復工,兒童家長更多地采取居家辦公的工作方式,因此不得不重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平衡對子女的照顧和維持正常的工作節奏之間的關系,導致壓力水平增加;另一方面,疫情所導致的經濟衰退,家庭收入降低、失業率上升等都是兒童父母壓力和應激的重要來源,這些因素有可能導致兒童遭受虐待和忽視的風險增高。
據英國媒體報道,2020年3月以來,超市的酒水銷售額增長了20%,家庭內飲酒量的增多也會給兒童的身心健康帶來威脅。
同時,由于社交隔離防疫政策的推廣,兒童與教師、醫生或者社區工作者接觸的機會減少,外部監督缺失,使得遭受了來自家庭內部虐待和忽視的兒童無法及時得到幫助。
華盛頓全球發展中心工作報告指出,2020年3月中旬,澳大利亞、巴西、中國以及美國的兒童暴力事件均顯著增多,這些暴力事件中有九成與疫情有關,但遭受暴力的兒童受害者并未得到足夠的關注。
以往大量研究證據表明,早年的應激性事件、軀體或情感虐待以及目擊暴力等負性經歷會影響兒童的神經發育,可以預測個體的長期不良發展結局,增高多種軀體和精神疾病的風險。
- 疫情對有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的兒童青少年的影響
對于已經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而需要專業支持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響可能更嚴重。
在英國,一項在2111名平均年齡在16~17歲,曾經有心理健康問題訴求的青少年中進行的調查顯示,83%的青少年報告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水平增高、出現更多的睡眠問題、驚恐發作以及自傷行為等;而在1294名過去3個月中接受過心理健康服務的青少年中,26%的青少年因疫情的原因無法繼續治療,一方面,他們所處的家庭環境無法提供可以進行治療性會談的私密空間;另一方面,他們對于遠程治療的效果也保持懷疑;實際上,對于還在繼續接受治療的青少年來說,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確實很難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對于已經診斷有精神障礙的兒童,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加重他們的病情。
中國一項對于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學齡兒童的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兒童的ADHD癥狀較平時加重,一半以上的兒童表現出更頻繁的憤怒情緒、注意力下降,以及很難保持日常生活規律,兒童和父母的負性情緒以及學習時間的縮短均會導致ADHD癥狀的加重。
而對于患有強迫癥的兒童,則由于擔心被感染而出現更多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采取有效應對方式
幫助兒童青少年應對疫情
在社交隔離期間,政府應當向大眾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包括疫情的進展、預防和控制疫情傳播的公共衛生策略,并及時切斷謠言;父母應加強與兒童的交流,幫助兒童更好地了解疫情相關知識,從而增加兒童的安全感,這有助于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
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與親戚朋友建立聯系,獲取社會支持,減輕壓力,同時也為孩子提供一個與家庭外成員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父母與兒童共同制定家庭日程表,設置就餐和就寢時間、學習以及工作的時間,盡量與正常工作日的時間安排相一致并嚴格遵守,這有利于保持生活的正常節律,同時也要規定休息時間,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另外,父母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習并運用一些放松技術,比如通過閱讀、聽音樂、冥想以及正念訓練等減輕心理應激,覺察自身情緒變化,從而及早發現問題,并通過溝通和提供支持來幫助青少年減輕壓力和焦慮。
再者,父母應了解有哪些可用的社區資源,例如有些社區會組織無身體接觸的親子活動,參與這些活動將有助于減少兒童青少年的孤獨感,還應鼓勵孩子保持原有的社會活動和同伴關系。
對于確實存在經濟壓力的家庭,應增加對國家現行惠民政策的了解,尋找可以獲得經濟救濟的機會。
對于有心理服務需求的兒童,應避免因社交隔離造成的治療中斷,可通過移動設備、在線設備以及基于其他數字技術的遠程醫療方式來替代面對面的診療,保證兒童持續地接受相應的治療。
既往研究發現,視頻、短信和電話等支持干預手段的應用,可以大大提升中低收入國家精神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和服務質量。
同時,父母應當避免隨意增加兒童藥物的劑量或種類,治療藥物的調整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學校和老師應當給予這部分兒童更多的關注,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督促學生按時聽網課并提交作業,維持正常的學習時間可以幫助這部分兒童緩解壓力,減輕癥狀。
父母應當減少對兒童癥狀的關注,通過改進教養方式,減少兒童的對立反抗和破壞行為。
疫情后的心理復原
疫情雖然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脅,但同時也可能使部分兒童獲益。
社交隔離期間家庭成員外出時間減少,家庭的訪客減少,給家庭成員提供了休息和放松的時間,有助于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和兒童的心理彈性。
而對于遭受校園霸凌或者同伴欺負的兒童,居家學習可以降低其應激和壓力。
另外,處理壓力和創傷是獲得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能夠增強自我效能感,獲得創傷后成長,可以幫助提高兒童在未來應對應激性事件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對于很大一部分兒童和青少年帶來的精神心理問題將持續存在,疫情相關的精神心理問題是現代精神病學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
疫情使得大部分兒童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家長和老師作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守護人,一方面從自身做起,利用榜樣的力量幫助孩子接受并適應疫情常態化下學習和生活規律發生的相應改變,幫助孩子覺察自身的情緒變化,通過健康的方式疏導和宣泄不良情緒;另一方面,學習并傳授孩子一些簡便易行的心理調適技術,并提高處理親子關系的技巧。
對于在疫情中喪親的兒童,應在社交隔離結束后幫助兒童進行與親人告別的儀式,從而降低喪親對兒童的長期不良影響,對于有需要的兒童,應當給予持續的專業心理援助。
對于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疫情發生前就存在自傷自殺行為或者有受虐經歷的兒童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他們是發生心理和精神問題的高危人群,教育部門應完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早發現早干預。
針對這部分兒童的保護應當持續增加,從政府層面出臺相應的政策,給困難家庭提供適當的經濟支持以減輕兒童照顧者的壓力,建立健全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服務體系,擴大心理社會服務體系的覆蓋范圍,保證心理服務工作人員和資源配備到位,發展基于數字技術的遠程醫療,以應對兒童青少年在疫情后增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并為今后再次發生類似的公共衛生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
結論
新冠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一次嚴峻考驗,后疫情時代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家長和老師應當提高對兒童青少年身心狀態的關注度,幫助兒童青少年獲取有效的心理調適技能,陪伴孩子適應疫情常態化給學習和生活帶來的改變。
這次的疫情也對中國的精神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應當建立健全兒童青少年心理危機預警、應急和干預體系,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好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