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長期的游牧生活也使其形成了與中原地區全然不同的蒙古民族文化。其中蒙古族的婚俗更是獨具特色,許多別開生面的婚俗形式更是令人感到驚艷。
一、蒙古族婚俗簡介
蒙古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習俗。過去婚姻多由父母包辦,普遍送彩禮、陪嫁。解放前,王公、貴族,牧主,地主也有一夫多妻的習俗。在個別地區還存在著兄終弟繼、招婚入贅、名義夫婦、姐妹倆同嫁兄弟倆的風俗。蒙古族的家庭,一般以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兒子成家后,通常另立蒙古包,住在父母的蒙古包附近,共同走“敖特爾”(游牧)。但在農區、半農半牧區也有幾代人同處一室的大家庭。在財產繼承上,過去的貴族一般是長子繼承,平民是幼子繼承的較多,因為分家首先分出的是長子,留幼子繼承“火灶”。阿拉善地區,未出嫁的女兒、外甥和贅婿以及出家的喇嘛都可繼承財產。

蒙古族的婚禮都要經過媒人說親、相親、訂婚、娉禮、許婚筵、迎親、送嫁、行見阿姑之禮、舉行結婚等較為繁復的程序。蒙古族由于分布廣闊,各地婚俗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為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快慢。這既保留了傳統習俗,又表現了農區特點。西部牧區接親時新娘騎馬,整個婚禮儀式充滿了牧區特點。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為熱鬧而又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
二、蒙古族婚俗過程

- 婚戀習俗: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辦婚禮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新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行磕頭禮并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蕩漾。
- 求親:
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睹晒琶厥贰肪碇杏涊d: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焙髞硇纬闪艘痪涿晒胖V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后,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 聘禮:
青年男女定親后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柜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于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 嫁妝:
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p>
- 擇吉日: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后,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后,男女兩家開始準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準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 求名問庚:
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里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并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 娶親:
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并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彩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只和其他禮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將羊殺死去掉皮和內臟,從腰窩往前數第四根肋骨外割斷脊椎骨,分成前后兩部分,把后面部分的肋骨分開展平用木棒支住,去腿尾骨,留尾巴成五叉形,前面部分用刀把骨關節分開,每塊骨頭上都帶肉,但不能用刀砍骨頭,把每塊骨頭都壓在五叉下面)宴席。并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后,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 刁帽子:
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 婚禮: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后,等待婚宴的開始?;檠缤ǔ[設羊背子(羊背子是蒙古族名貴的佳肴之一,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不含胸叉),放入鍋中,加上涼水,待鍋開后,加上少量的鹽,待煮好后,在大盤子中擺成羊的爬臥姿勢,即可上席。)或全羊席(蒙古語稱之為秀什或不禾勒,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佳肴,又稱整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檠缟?,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伙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 拜火:
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后,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并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圣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三、蒙族婚俗特點:
- 蒙古訂婚送禮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訂婚前,要托媒人帶著象征和諧、甜蜜、旺盛的白糖、茶葉、膠等物品,用一塊白手巾包著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則可以進行。隨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著哈達、奶酒、糖塊之類禮品求婚,一般要進行數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訂婚禮后,男方還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將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這件婚事便確定下來。當接近婚期,男方要給女方送一次禮,一般是煮整羊一只,還有酒、茶、哈達。女方對送禮者熱情招待,雙方祝酒,口頌吉祥語句,對歌慶賀。
- 新郎受掰羊脖考驗
鄂爾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后,總會被女方家當作上賓熱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熱鬧,這時,男方祝頌人會悄悄地離開宴席領著新郎來到新娘的房間里。待他倆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們就會端上來一個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請新郎把羊脖子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大小。為了戲弄新郎,陪娘們早就將一根紅柳棍或一根鐵棍子巧妙地插進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點,他就會識破其中奧妙,取出柳棍或鐵棍,很容易地將羊脖子掰斷。有的新郎則不識其中秘密,因而費盡力氣,弄得滿頭大汗,像狗咬烏龜一樣,又著急,又羞愧。而陪娘們則趁機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懷惡意的語言挖苦,取笑新郎。
- 殺雞占卜
娶親的日子,由男方殺雞占卜選定。當天,由女方父母與介紹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準備酒、肉招待。新娘到后與新郎一起握刀殺一只雞,看雞肝紋路所示吉兇如何,如不吉利則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殺一只,待殺到雞肝出現吉象紋路為止。接著,新娘新郎舉行喝酒儀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邊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還共同招待介紹人和所有客人。然后雙方客人以及來賀喜的親戚朋友一起不斷地飲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達旦。

以上就是蒙古族的結婚風俗習慣,可說是神奇,獨特又具有歷史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