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和煦,目光堅定,聲音輕柔有力。傾聽來訪者的煩惱時,“90后”貴陽心理咨詢師梁倩瀅總是極致專注,迅速共情。她笑著說:“同頻同感,這是我們的職業習慣。”
網癮厭學、工作焦慮、情感抑郁……生活在快節奏和充滿變化與壓力的世界中,各種負面情緒接踵而來,有些人自我調節能力強,很快走出情緒低谷,但也存在部分人無法自我療愈,久而久之郁結在心,給自身健康和周圍關系帶來傷害。
“心理咨詢師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來訪者探索一種新的認知方式,讓自己的生命更堅韌,更健康,更有內在力量;同時,也是探索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關系中得到更多的愛、親密和意義感。”
2019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擁有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梁倩瀅于2020年5月,與同為北京大學應用心理專業的好友合作,在貴陽市開辦了圓潤心理咨詢室。
幫助疏通“情緒垃圾”
做好“心理清道夫”
“心理咨詢師和心理醫生有什么區別?”記者問。
“醫院主要針對重癥者,已達到需要用藥的程度。而咨詢師更多的是幫助有需要的人達到調節、疏導的作用,沒有資格為來訪者進行診斷。一般發現情況比較嚴重的,會推薦去醫院進行診斷。”
梁倩瀅說,在生活中,許多人遇到心理上的小問題不愿看醫生,又無法得到正向排解,郁積越多,傷害越大。而尋求心理咨詢,類于人們去健身房。一個是心理層面的支持幫助,一個是身體方面的健康管理。
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便是疏通“情緒垃圾”,幫助回歸正常狀態的“心理清道夫”。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做心理咨詢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讓工作更高效,讓生活更加愉快。而不是等到心生疾病的程度,才去看心理醫生。”在她看來,現在大家對于心理咨詢需求的意識逐漸加大,這也是她決定創辦心理咨詢室的原因之一。
開業至今,梁倩瀅的咨詢室已接受了四十人左右的來訪,咨詢室已有了固定的來訪者。每小時收費500元,如今的咨詢頻率穩定在一周七人次。“隨著工作室逐步走向正軌,來訪者不僅是朋友推薦,近期新開設的美團線上服務,也成為我們的重要客源渠道。”
防大于治
咨詢師要“助人自助”
咨詢室的來訪者既有青少年,也有成年人。
分類來看,對于青少年,大多數的問題在于考試前的焦慮,再者就是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而成年人,多在于難與他人建構良性關系,在原生家庭、社交、戀愛以及工作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壓力。“我們通過多次心理疏導,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或者解決心理困惑,幫助打開心結。”
“從2021年開始,心理咨詢室就逐漸多了起來。還有不少是省外連鎖,商業化趨勢明顯。自己也作為顧客進行了咨詢體驗,其水準良莠不齊。”
梁倩瀅表示,作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除了要有專業的學術背景作為支撐,還需要定期個人督導,進行案例分析,以幫助咨詢師從實際經驗中更好地學習、沉淀、提升。
“咨詢師是一個助人自助的過程,最終是要幫助來訪者自立自強,使其獨立面對生活。”她坦言,心理問題還是“防大于治”,心理健康的普及同樣非常重要。
談及下一步的打算,她表示,未來除了接咨詢工作外,還會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力度,為提高全民身心理健康水平盡一份綿薄之力。
記者手記:
打開手機瀏覽器,定位貴陽,輸入“心理咨詢”字樣,各類規模不一的心理咨詢室映入眼簾。從采訪中得知,現下市內的咨詢機構,大都是從省外連鎖而來,也存在小部分個人創辦場所,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不少咨詢者反映“還是有用的,心理舒坦多了”,但也存在“感覺也沒什么太大效果,并沒有實質性解決問題。”的質疑聲。而對于咨詢定價,因為沒有明確的行業規范,通常是咨詢機構根據實際效果及咨詢師付出智力成本進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