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主要是指學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狀態,在心理健康的普查中,成績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現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問題。
“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是特指智力、心理健康水平,而是人格、心態、習慣等綜合因素的結果。”王德民介紹,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往往在童年時期家庭的陪伴下發生。因此,人格在他的身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那么,哪些人格特征在青春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王德民表示,從生理層面來說,學生已經成年,可他們的心理發展并不平衡,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生理發展上,他們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如自尊心、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這些都可能引發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在青春期心理健康方面有許多問題,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自尊心受到傷害、影響、產生焦慮、逃避、孤獨感,自我調節的能力也隨之受到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群體會出現心理危機事件,如抑郁傾向、激越癥狀、過度自信心等,這些表現均來自成人的壓力。
對于學生來說,學業壓力不僅是影響其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對于許多敏感的孩子來說,本身壓力就很大,更需要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幫助孩子調整他們的壓力,對他們表達自己的擔憂,反而會增加他們的焦慮。
想要解決問題,就需要給孩子支持
不管是那些因學業受挫而感到恐懼怕的孩子,還是沒有因為成績而產生焦慮的孩子,父母都應該給他們以關愛,而不是責備。
當我們知道這些被認可的孩子會有哪些人關注、愿意幫助他們時,我們就會更加了解他們,他們更需要我們的支持。
當孩子們克服了困難時,我們需要做的是及時幫助孩子找到原因,并幫他們克服困難,而不是打擊否定孩子。
對孩子來說,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在這些困難中,成就感和自信是最好的老師。
同時,我們也要發現孩子的優點,盡量表揚他們的長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比如孩子學走路時,一開始總是會跌跌撞撞撞撞,然而我們要告訴他,堅持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標。
讓他學會在跌倒后,站起來,繼續前進。
只有經歷過了成功的體驗,孩子才會更加自信,才會相信自己能戰勝困難。
2. 孩子的失敗,是“讓孩子知道,成功是可以靠努力來的”
大多數孩子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給予孩子“成功”的體驗,所以,孩子的失敗,只是父母失敗的一種應對策略。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他們知道,讓他們知道,成功是可以靠自己努力獲得的,就算失敗也可以由自己的能力改變。
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給了我們很多教育啟示。
他說:“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孩子的情感和人格方面形成一種質的、長久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除了對孩子本人的影響,還對社會、學校、國家有益。”
簡單地說,就是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一個表達自我的平臺。
我們可以利用
米哈里·哈洛的試驗,
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成就感,告訴他:
成功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當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的時候,他們自然會非常努力地學習,并通過學習來獲得好成績。
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
一個有自我價值的人,是一個對自己的人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是擁有自信心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能力的,他就會有動力。
對于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孩子更有了自我價值感,因此他對自己有了認可,會有自信,所以他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否定而焦慮,他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否定而產生自卑。
那些青春期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樣的人一般自信是積極的,這樣的人是有正能量的。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他沒有獲得過鼓勵,就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兒打擊自己。
或者是說父母沒有及時的肯定孩子,就會讓孩子沒有自信,有的孩子可能會因此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人,這對孩子的性格的養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3、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很多孩子在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選擇把自己關在一個封閉的小世界里面,所以孩子會覺得沒有人可以接納自己,所以會有負面情緒。
父母應該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因為父母就是要去看見孩子的,他們渴望得到你們的認可,這樣他們才會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生活當中去,才能讓他們的身心都不容易疲憊。
最后,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幫助孩子釋放負面情緒。
那么如何讓孩子有一個積極的心態呢?
第一步,就是要肯定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的去認可他們的感受,或者是去鼓勵他們去表達出來,這樣他們才能更加的樂觀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