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導致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些主要的青少年叛逆心理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一、家長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過深
中國長期以來的家長獨裁思維在一些家長中仍舊存在,他們對孩子的教誨缺少民主意識,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從前都聽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該聽自己的。總以為孩子還不成熟,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把父母當做自身的傾訴對象了,他們怕自己做錯之后,遭到家長指責。而孩子的不順從,在家長眼里,就變成了叛逆。
對策建議:家長們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的問題,也許,問題不一定在孩子身上。身為父母,有時必須謙卑,放棄自己執著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如果家長表現出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那么孩子也能理解他應該對父母的建議采取何種態度,而如果家長是一種極端思維的表現方式,那么家長的潛臺詞就是:孩子,你別無選擇。越是唯一的答案,孩子就越不會相信,家長本身就該知道不是自己就是對的,自己沒有權力強迫孩子。
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當
一些家長希望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對孩子教育急于求成,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逼著孩子參加各類興趣學習班,孩子從而容易產生抵觸,甚至敵視的心理。
對策建議:家長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時,隨時轉變方式,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嘗試讓孩子自己選擇,而家長應該盡可能多的告訴他們相應選擇的一些利弊,然后由孩子自己來權衡。
三、與孩子缺乏溝通交流
或許有部分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溝通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孩子的青少年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對策建議: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比如: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從旁提醒什么是應該學的,什么是不應該學的。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
四、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開始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于對孩子的保護,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沖突、矛盾。另外,還有一些家長經常無視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特別是在眾人面前受到批評或者受了委屈,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
對策建議: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家長尊重和信任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平視他們的叛逆行為,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

五、社會教育因素
1. 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
有些老師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這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對策建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對學生冷嘲熱諷、不對他們進行心理施暴,做一個合格的老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熱愛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就會增強信心,向著好學生的方向努力。
2. 社會大眾影響
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的渲染也是導致叛逆心理一個因素。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十分欣賞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
對策建議: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性格,為他們指引一條正確的人生之路。
(1)重視孩子思想情操的培養,提高心理素質,通過接觸更多的人和事,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2)讓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認識更多的人,接觸更多的事,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心理適應能力;
(3)讀書明理,增強自我完善的方向性,因為書中對各種人物的介紹和評價可以作為做人的尺子和鏡子,給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榜樣和范例;
(4)加強自我修養的自覺性,讓孩子凡事不要總賴于別人的監督,不要因為別人不在場而去放縱自己;
(5)實踐鍛煉、磨練性格。
最后,要提到的是,應對青少年的叛逆,家長們也可以尋求別人的意見,如問周圍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或聽講座或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