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襁褓中的寶寶一天天長大,終于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多父母在欣慰之外,心里又會有另外一種擔憂:孩子會不會跟上老師的節奏,好好的聽老師的話,認真的學習知識?
說到孩子不聽話的問題,我們很多的家長會直接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上,下意識的批評和指責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可以。表面上看,孩子們都被訓得不做聲,其實他們的內心卻受到了傷害——來自最親近的人的否定,往往最讓人受挫。更何況很多父母并不僅僅是就事論事,他們往往不經意的擴大范圍,直接給孩子下負面定義:你就是太笨了,為什么別的小朋友都能明白?
國外曾經有心理學家就教育方式的差異做過研究,他們選取的對象是幼兒園當中,表現不夠好的那些孩子,并且把他們分成兩組,來進行比對。對于第一組,老師們選擇當著所有孩子的面,大聲呵斥的方式;而對于第二組,老師們把他們帶到無人處,并溫和的幫他們分析錯誤原因。
最后,研究人員發現:雖然第一組的孩子在被公開批評的時候,面露羞愧之色,但是事后他們對老師的攻擊性也變強了;而第二組孩子卻有意識的在糾正自己的行為,同時對老師產生了信賴感。這之間的差別在于,第一組孩子認為老師只是單純批判自己,而第二組孩子卻把老師當做可以信任的陪伴者。
就像曾經有位父親,他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對于5歲兒子在幼兒園總是搗亂、不愛學習的表現總是特別無奈,再加上孩子的媽媽早年去世,他也不舍得打罵兒子。后來,他選擇了不正面否定孩子、停止說教的方式,每天下班回家之后,坐在孩子身旁邊看書、邊陪他做功課,沒想到時間一長,兒子被父親的行為所影響,他也認真開始學習了,而且主動性也提高了不少。
其實,這位父親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位置,定位在陪伴者上。如果他從批判者的角度出發,不論是打罵責罰還是枯燥說教,都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可是他的做法卻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陪伴對于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是可以和愛劃上等號的。他們更容易對陪伴者產生信賴感,更愿意聽他們的建議、模仿他們的行為。
另外,父母經常性的批評和否定孩子,不僅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而且也會慢慢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在他們的眼里,不管自己做什么,都不會讓爸媽滿意。他們也很難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和認可,這對于良好的親子關系和未來孩子的性格發展,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縱觀孩子的整個教育過程,沒有任何一個角色的定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父母來說,有的時候要成為引導者,有的時候要成為示范者,而更多時候是作為陪伴者的身份參與全程,而那些智慧的父母,卻將這些角色轉換的毫無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