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語文練習冊上有這樣一道題目,題目的內容是讓學生詮釋一幅漫畫所蘊含的道理,這幅漫畫內容大概是一個大人在墻壁上寫“某某到此一游”,這時大人的背后也有一個小孩也在他的衣服背上寫道“某某到此一游”,顯然,這幅漫畫蘊含的道理是成人的言行對孩子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成人應該給孩子做榜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和一個家長,當我看完這個題目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我們教育孩子。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在孩子進入學校之前,家長的所有行為習慣會直接被孩子模仿去,從進入學校開始,老師就成為了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老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之外,還可以從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去影響他們,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小學乃至中學的學生一般習慣接受老師的指令,老師說的話往往比父母說的話管用。既然,他們最初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從模仿家長轉為模范老師,那么,可以推斷,孩子今后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肯定會帶上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某個老師的影子。
現在學生上高中了,但是我們還是要記住他們的年齡,十六、七歲,他們還處在可塑期內,就是說他們的思維和行為的方式還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更正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也可以丟棄好習慣養成壞習慣,也就是說,老師在他們這個年齡還是能夠有所作為。
本文想討論的是教師的示范作用,所以有必要先討論一下教師的精神現狀。我一直認為學校是整個社會最神圣的地方,學校存在的作用就是傳承優秀的民族精神,其次才是介紹優秀的民族文化,因此,作為精神殿堂的學校應該而且必須是整個社會精神道德最后的防線,老師則是這道防線內的“傳道者”和“戰士”,他們最先應該是神圣的和堅強的,并且能夠耐得住寂寞。
當然,前面的討論屬于理想化的。現在老師的狀態大概分為了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有崇高的精神理想,能夠寵辱不驚,堅持不懈地堅守在“朝圣的路上”;
第二類是有遠大的目標,能夠努力工作,從而獲得各種榮譽,站在資源鏈的頂端;
第三類是沒有發展目標,凡是差不多就行,工作能做完但不必做好;
第四類是混日子,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教育的路上偷工減料。
還有,教育逐漸讓位于教學或是逐漸變成了教學,甚至教學也不像教學,試問怎樣示范和影響?當社會精神道德的底線從學校開始出現問題的時候,社會上對老師的不好評價就會越來越多。老師啊,不只是在從事教學工作,更在從事著教育工作,育人應該優先于教學,現在很多學校其實不是這樣,成績好,就能遮百丑,個體是這樣,從對學校辦學成績的評價也是這樣。
每一個家長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悄悄”地影響自己的孩子或學生,所以要保持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