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家長告訴我:
期中考試后,
孩子作業總是沒有完成
今天又被老師批評了,
不知道怎么辦?
我就問了家長下面這個問題:
你是否知道孩子每天的作業內容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
我想成績好的家長大部分都能夠回答我。
成績差的孩子家長估計有99%會這樣回答我,
我不知道,我先問下孩子的老師吧!
教育的不同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受教育的效果。
1、關心孩子的作業是家長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我們這么多年的接觸下來的家長不算少。
大部分家長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很關心孩子的寫作業情況,
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就不大關注,
可是現在,他們的孩子的成績依舊很優秀。
為什么?
因為每天及時完成作業早已經成為他們孩子的習慣。
而孩子成績差的家長反而在高年級的時候需要更關心孩子的作業情況?
為什么?
因為隔三差五,老師會聯系家長說孩子的作業沒有完成等問題。
2、監督孩子完成作業是家長一件日常事情
監督孩子的作業,
是幫助孩子養成完成作業良好習慣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低年級不監督孩子的作業,
高年級更沒有那么容易監督。
因為那個時候,孩子不會的題目已經特別多了,
監督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更多只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幫助孩子完成作業。
當然,這樣做對高年級的孩子的提升成績幫助也不大。
3、指導孩子復習
正確引導孩子復習并鞏固知識的家長,
能夠幫助孩子在學習上少走很多彎路。
低年級的引導復習,
在高年級的時候會形成一種復習技能,
所以在低年級引導好孩子很關鍵。
孩子成績好的家長,
在低年級的時期,
很多時候都會比較辛苦,
畢竟要做很多有助于孩子學習的事情。
到了高年級的時候,
相對會比較輕松。
當然對于追求名校的家長,
孩子的學習成績直接跟自己的心情掛鉤,
孩子和家長一刻都放松不了。
這里并不是說追求名校不好,
而是強調追求名校勢必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育很多時候投入與產出是正比的。
只是收獲的季節相對比較晚,
就拿復習這件事來說,
本身復習有沒有鞏固到知識,
鞏固了多少知識是無法預估的,
但是不復習就是沒有。
成績好的孩子,
更多時候還是離不開家長在各方面的付出,
孩子的成績牽動著家長的心,
只是孩子并不知道。
成績差的孩子更會認為是為家長讀書,
所以家長想在方方面面幫助孩子提升成績,
更多時候應該先弄清楚孩子的整體情況,再入手。
要想孩子學好,
孩子就必須明確一件事情,
學習
不是為了父母,
更不是為了老師,
而是為自己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