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而當習慣定型之后,我們要再改變就比較困難了,那么如果是壞習慣,這可會是影響我們成長的道路,如果是好習慣,那么這將會為我們成長的道路增光添彩。
因此,我們的一定要養成好習慣,那么該在什么時期培養哪些好習慣呢?
經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小謝認為應該在一年級開始培養這6大習慣,那么到了高年級,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將是主動的。
一、課堂習慣
幼兒園剛上到一年級的時候,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幼兒園時期,孩子是沒有固定座位的,可以隨時隨地地游戲。
因此,在許多孩子看來,一年級時,孩子也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做游戲,所以在上課時,他們便可能東張西望、相互說話。
而有些父母為此打孩子,還不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么不能在課堂上講話”,這會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即使表面承認了錯誤,心里也不會服氣,甚至會偷偷怨恨父母,久而久之產生逆反心理,在下次上課時,故意制造出更大的噪聲。
所以,當孩子心中有這樣的疑惑時,父母應耐心地告訴孩子,一年級了,我們不能跟幼兒園一樣,上課可以講話了。家長還要告訴孩子,只有在課余時間才能伙伴們一起玩游戲,因此當老師給同學們上課時,就應認真聽講,這樣不僅能學到許多新知識,同時還不會打擾其他認真聽課的同學。只有尊重老師和同學的孩子,才是一個乖孩子。
二、作業習慣
一年級了,課后放學,孩子就要開始寫家庭作業,這是孩子寫字很慢,還有很多不懂。
有些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困難,沒有認真思考,就急忙去向父母尋求幫助,這時,父母不要輕易給予幫助。如果孩子稍遇困難就給予幫助,孩子會養成依賴心理,甚至會養成弄虛作假的習慣。而一個孩子如果不會自己學習和思考,那在學習上是很難進步的。父母的這種“幫助”等于妨礙了孩子的學習。
因此家長從一年級開始就要讓孩子獨立完成家庭作業,這絕對是學習習慣之一。
三、閱讀習慣
到了高年級,很多家長問小謝說:“孩子不喜歡閱讀,有沒有什么方法提升。”其實,這個時候,要強逼孩子應該不可能了,因為已經養成了習慣,所以,小謝只能說,在課堂上把閱讀當成作業布置,所以,老師布置了,孩子就會進行閱讀,如果不布置,孩子又不閱讀了。
因此,在一年級的時候,家長就要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熱愛讀書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
家長首先要喜歡閱讀,懂得閱讀的方法,了解書籍的內容,這樣才能指導孩子閱讀,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帶動孩子閱讀。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初期,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多讀文章給孩子聽,這樣不僅可以延長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促進孩子的情感發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從而使孩子自覺自愿地想去讀書。
四、作息習慣
孩子的作息時間很重要,經小謝了解,現在很多孩子看手機熬夜,這不僅影響小孩子發育,還導致睡眠不足,那么這樣將影響第二天的上課質量。因此,家長從小就要管控好孩子的作息習慣。
觀察一下孩子需要多長時間的睡眠,再由早上的起床時間往前推算,確定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時間。比如孩子睡10個小時,需要早上7點起床,那么前一天晚上9點必須入睡,最好能8點半就上床。這樣,孩子第二天早上才能比較容易睜開眼睛。家長務必讓孩子將睡覺和起床的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
五、家長鼓勵的習慣
小謝永遠相信,鼓勵要勝于比較,勝于批評,勝于責備,因為鼓勵還是一個人有內在動力,全身仿佛充滿了能量,所以家長要轉變思維,多鼓勵孩子。
常用的鼓勵的語言可以是:“這次干得不錯”“有進步,我很高興”“好樣的,再努一把力會更好”“你真行”“好棒,該慶祝一下”“知錯就改,挺好”“別泄氣,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難,咱們一起想想辦法”……
六、合作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必須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這種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下個人無法完成的挫折感,從而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一年級的孩子,各種習慣都還沒正式養成,因此,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培養,細心指導,等到孩子高年級了,這些好習慣將支配孩子更好的學習,家長就會更加輕松,而且孩子也能用最好的成績報答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