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分享,是一名曾經經歷過抑郁的孩子,對抑郁癥孩子的家長們,想說的一些心里話。
經歷過抑郁癥后,她成為了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為了學習,她“潛伏”在一些抑郁孩子家長的交流群中,接觸了大量抑郁癥孩子的家長,并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發現了他們身上的共性:總是對孩子有著無處不在的期待和伴隨而來的焦慮。
所有人都知道父母很辛苦,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孩子其實過得也很辛苦。為父母發聲、稱贊父母偉大的人太多了,卻很少有人站在孩子的角度,為抑郁癥孩子發聲。
她寫下這篇文章,是希望讓廣大家長們看到:抑郁癥的孩子,已經活得很煎熬痛苦,家長不要再推著孩子向前走,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停下來修整身心。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出發。
從患上抑郁癥起,我就已經堅定地想要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于是我報考了心理學專業。除了學校的專業課程、自學《變態心理學》,我還“潛伏”在一些跟心理有關的群里(主要是抑郁孩子家長的交流群),想通過這種方式,更加近距離地了解抑郁癥孩子的心理問題。
“潛伏”在抑郁孩子家長群里久了,本事沒長多少,倒是發現了很多抑郁孩子家長的共性:總是有著無處不在的期待和伴隨而來的焦慮,初中的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高中的擔心孩子考不上大學,大學的擔心孩子畢不了業。
別讓父母的期待成為壓力
我經常參與群里面的討論,聊得多了,很多家長都知道了我大概的情況:大學心理學專業在讀,曾是抑郁癥患者。因為這樣的身份,很多家長都會在群里@我,問我一些關于孩子的問題,很多都是下面這樣的:
“你好,我家孩子現在念初二,現在情緒穩定,但就是沒法學習,我該怎么辦?”
“你好,你有空可以幫我開導開導他嗎?他不會和同學相處。”
“我的孩子現在無心學習每天只想著玩,我該怎么勸她,學業為重,興趣推后呢?”
你們以為這就完了嗎?并沒有,父母擔心完孩子的成績,又開始擔心孩子的人際關系,擔心完人際關系處理,又會擔心別的。確實,父母很辛苦,也很偉大,但我今天想說的不是這些。
患有心境障礙的孩子,哪一個不是活的很痛苦、很煎熬?有些事,他們做不到,可是父母還是要推著他們往前走。這些父母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當孩子滿足了目前這個階段的要求,他們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美曰其名你要向前看,這樣才會進步。他們從不肯好好停下來,對孩子這個階段的努力表示肯定。
當你要一個抑郁癥患者好好學習、考上高中/大學,就好比你對一個孩子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樣怎么樣,而你怎么怎么樣。現在很多人知道后者帶給孩子的傷害,卻不能理解前者帶給孩子的壓力跟焦慮,你一旦對他們提出職責和質疑,他們就會回答:“我都是為他好,我有什么錯?”
我知道家長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我們要實事求是,孩子這個階段的行動力滿足不了你的期待。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你的期待不是他的動力,而是壓力,也只有壓力。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我未來的女兒,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了”,這是里面的一句臺詞。這句話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夠真正做到。
我不是想責怪父母們,現在整個社會都很焦慮,父母都怕孩子落后,但是孩子生病了,就請允許他們放慢腳步,甚至是停下腳步好好休息。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我常對父母提的一些建議
①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帶孩子去做心理咨詢。如果孩子不愿意的話,那就父母去做咨詢,讓咨詢師指導自己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
②不要因為考試、副作用等等原因去停藥,我在高考那兩天,我體內藥物的濃度是我治療過程中最高的,一天六顆藥。高考很重要,身體更重要!副作用問題找醫生協調,他們更專業。
③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生病的事實,都焦慮得不得了,自己都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但這種焦慮是會傳染給孩子的,而當你能夠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時,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力量。
④學習是最好的出路,我指的是學習心理學、情緒療愈、對生命的理解這方面的知識。當你面對孩子生病的事實不知所措時,那就多去學習,學習心理學,了解抑郁癥,當你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時,你才能更好地幫到孩子。
我知道,我寫文章有些時候不夠客觀,大部分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但我首先是個孩子,是個患者,我沒有當過父母,所以我的認知也是有局限。但我為什么要寫這些呢?我只是想讓更多的人理解抑郁癥的孩子,看到他們的內心。
百善孝為先,基本所有中國人都知道這句話,所有人都知道父母很辛苦,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孩子其實過得也很辛苦。為父母發聲、稱贊父母偉大的人太多了,從古至今都是,而我想做的,是讓大家看到另一個角度的世界。
祝所有抑郁的孩子早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