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微信群里,看到這樣一個消息:
孩子一升二,一年級第一學期很認真,成績不錯,第二學期因疫情原因在校時間很短,孩子學習態度明顯不在狀態,上課也沒有以前認真,成績自然下降。
想請教各位媽媽,大家抓孩子的學習態度方面有沒有好的方法?孩子的學習能動性是第一位,不然我買再多的資料也沒有用。
當時我想,看看別人都有什么好辦法,咱也跟著學習一下。結果這則消息發出來以后,瞬間就淹沒在群里了,似乎一直沒有人回復。
就這么過去了。
有一天我讀王曉春老師的書《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育案例》,其中第26個案例寫的是《我們怎樣討論案例》,我忽然有所醒悟:
為什么沒有人回答他呢?
怎么問才能得到別人有所幫助的回答呢?
是因為他描述得不夠具體細致,問得太籠統,大家沒法給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即使給了,大概率也可能用處不大。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問,才能得到有效的回答呢?
02
王老師的文中寫道:
這個問法,實際上隱含著兩種預設的假定:
1.這種事情有統一的對策,從小學到高中,男、女生,不同性格的學生都適用。
2.讀者像提問者那樣知道這個學生的基本情況,知道此生幾年級,知道他的一般表現,知道他的脾氣秉性。如果沒有這樣的假設,從邏輯上說,就不能這樣發問。

然而這兩種假設都是不成立的。
第一,這種事并無標準答案;
第二,如果提問者不交代這個孩子的基本情況,網友無從猜測,沒法分析,也就很難回答他問的“怎樣處理此事”。
這個媽媽這樣三言兩語,好像群友事先應該知道那些具體情況似的。
我理解他,在群里提問,不好意思長篇大論。但是不是也有另一個可能——對這個問題,自己也缺少足夠的思考?
可事實上,讀者完全摸不著頭腦。
03
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思考的:
一年級第一學期,孩子學習很認真,成績不錯。
- 1.學習認真的原因是什么?
- 2.學習認真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 3.成績不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4.成績不錯的標準是什么?
- 5.有沒有和孩子聊過這個問題,孩子是怎么說的?
這幾個問題考慮清楚了,才能和第二學期的情況對比。
第二學期在校時間短,上課不認真,成績下降。
一則,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學生們的學習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情況。二則,這個描述太籠統了。
第一學期,孩子學習很認真,是不是能夠專心聽講、積極發言、作業認真、很少出錯?
第二學期,上課沒有以前認真。可能是因為網課缺少互動,孩子又是一年級,聽講和發言都會受到影響。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第一學期,孩子的成績不錯,比如說是經常考95分左右,第二學期,成績下降,是考90分了,還是甚至考不到90分了?
還要考慮到,第二學期學習的內容,肯定比第一學期要難一些,成績多少會受到影響。
第一學期,家長都做了什么?

是不是因為孩子剛上學,家長抓得緊?而第二學期,孩子很長一段時間居家學習,家長上班顧不上,或者家長居家辦公,整天弄孩子弄得急,效果比以前差?
居家學習以來,孩子上課的狀態可能家長不方便參與和管理,但是作業呢?如果網課沒有作業(畢竟是一年級嘛),那么家長是怎么檢測孩子的學習的呢?得到的結論又是怎樣的?有沒有做調整呢?
好,就算居家學習效果很差,我們來看復課以后。
按道理說,復課以后,孩子的學習條件,基本和第一學期一樣了,為什么孩子學習沒有以前認真呢?成績會下降呢?
復課以后,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做了什么呢?是不是和第一學期一樣呢?如果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如果一樣,在孩子的學習上,有沒有發現什么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排除疫情原因)?又是怎么做的?
04
如果讓我說,怎么做,能改善孩子的學習態度。我會這么做。
1.不批評孩子,不給孩子扣帽子——你現在學習沒有以前認真了!
這都屬于負面強化,少說為妙。
2.陪讀。
對一年級的學生,我一直是建議陪讀的,我自己也是這么做的。學習成績好,家長可以早點兒放手,成績不理想,繼續陪。
在陪讀中,保持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了解,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3.全面復習一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習內容。
既然說孩子成績下降,那就是學得不扎實,不要急著預習二年級的,而是應該復習。
- 語文課文能準確朗讀嗎?書上的會認字、會寫字是全部掌握了嗎?
- 數學的20以內口算,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和正確率嗎?看圖解決問題能看懂圖意嗎?
- 英語的單詞都會背嗎?課文能大聲朗讀嗎?
如果這些能夠踏踏實實不打折扣地復習,那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在培養對待學習的認真態度。

結語
的確,持續發展最需要的是內在動機。
什么是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意味著我們為了快樂做某事,而不是為了我們能獲得什么或完成其他人的目標和期望的結果。”[(美)凱恩夫婦:《創設聯結:教學與人腦》,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什么意思?
就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因為求知欲,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熱愛,靠自動自覺,去認真學習。
你自己能做到嗎?
更別說一二年級的學生還小,靠內在動機可能不夠,或者甚至孩子就沒有內在動機。
很多時候他們都要靠外在動機——趣味、獎勵、好奇心、好勝心、適當的逼迫和壓力——來吸引著/督促著,去學習。
這些外在的動機,誰來制造?
當然是我們:
家長,和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