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活中的“隱性”不良行為,父母常常忽視,它們是什么呢,我們今天來個大起底!
打斷你的講話
為什么不應忽視:也許當時你的孩子非常興奮,想給你講一個非常好玩的故事,或忍不住想告訴你一個他的新發現。但是,如果你允許孩子打斷你的講話,那么會傳達給他一個不好的信號,無法讓他學會體諒別人。這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有權隨時獲得別人的關注,長此以往,更嚴重一些的孩子,將會無法忍受挫折。
行為粗魯
為什么不應忽視:當孩子動手打小伙伴的時候,你知道你應該阻止孩子的行為。但是,孩子其他的一些沒那么嚴重的攻擊行為,你也不應該忽視,比如推搡或者掐小伙伴,或者動手打父母。對于孩子的這種行為,如果父母沒有及早介入,等到孩子五六歲時,這種粗魯行為可能會發展為孩子根深蒂固的壞習慣。而且,這也會給孩子傳達出一個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以為,傷害他人是得到允許的行為。
未經允許吃喝玩樂
為什么不應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零食吃、自己打開電視看,這當然很方便。如果這些活動本應由你來控制,而你卻讓孩子完全自由行動時,你就很難讓孩子認識到不同的場合他應該遵守不同的規矩,而且也很難讓孩子明白自由的邊界。孩子四五歲時,他進到超市抓起食物就吃,或者經常會接受陌生人給的食物,抑或會跟著陌生人去坐搖搖車時,你也許就會非常頭疼了。
耍小脾氣
為什么不應忽視:你一定不想讓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對你翻白眼、沒好氣地說話、動不動就發脾氣。那么,你需要在孩子三四歲時就開始注意,這個年紀的孩子,可能會模仿年長孩子的言行,并逐步試探父母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忽視寶寶的這種行為,以為這只是孩子的一個階段,會自己過去,可能會給孩子日后的行為埋下隱患。但是,如果你不正面處理,等孩子年紀再大一些時,你可能就會發現孩子一身臭脾氣,跟老師、同學都相處不好。
夸大事實
為什么不應忽視:當孩子說他已經自己鋪好床,其實連床單都沒整理好;當孩子跟小伙伴吹噓說去迪士尼樂園玩過,其實根本沒去過。這些事情也許看起來沒什么大不了,但是,請注意,對任何不誠實的行為,必須當場嚴肅處理。因為當孩子認識到撒謊很容易,而且撒謊能讓自己顯得更體面,或讓自己可以不去做不想做的事,可以讓自己做了錯事不會懲罰時,撒謊很可能會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
假裝沒聽見你說話
為什么不應忽視:讓孩子去做某件他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把玩具收起來,或把他“制造”的垃圾扔進垃圾筐里等。當你跟孩子說了兩次、三次甚至四次,孩子總是無動于衷,開始“選擇性失聰”,而你也放棄了自己的這次“喊話”時,這會向孩子傳達一個錯誤的信號——孩子會以為在干自己的事情時,忽視你對他說話也沒關系,這里他說了算。這是一個“權力的游戲”,如果你允許孩子的這種行為繼續下去,你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忽視你的合理要求,甚至想要控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