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無法自律怎么辦(孩子無法自律怎么辦視頻)
不少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期望孩子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比如回到家能自覺寫作業,到了時間能自覺去練琴,早睡早起,物歸原處等等。因此,自動、自律、自覺這些詞免不了會出現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然而父母所苦心栽培的這些行為,或者內心的這些期望,其實是孩子認知行為發育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它們統統可以被歸類在“自我調控能力”的范圍內。自我調控能力(下簡稱自控力)在人的生命周期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管理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并通過這種能力實現有目標的行動。
因此,自控力并不單指對行為的控制,更強調對思維和情緒的控制[1]。例如:
懂得應對負面情緒,使其不會傷害自己。懂得適時集中注意力,或者轉移注意力。控制與他人相處的界限,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
所以,從孩子的童年開始培養其自控力,是對孩子一生的投資。因為良好的自控力預示著孩子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把控力,使之與他人有更好的關系,以及更少的行為問題,并促進他們面對逆境時的復原力。
自我調控能力是怎樣養成的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經常會著急或感嘆:“唉!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自覺?”其實,從一出生開始,人的大腦就已經準備好發展自控力了。然而,就像識字或數學一樣,如果沒有環境的支持,這種能力就不會得到實現。比如,對于識字,幼兒需要在環境中接觸書本,并結合老師家長的積極指導、支持和練習。所以,自控力也是如此。發展自控力需要有環境的支持,以及來自于父母的直接指導和演示。
就像識字一樣,發展自控力的過程中會有個體差異,需要因人而異的支持。例如,有些孩子可能在氣質上更敏感,一些比較嚴厲的措辭可能會讓他們直接進入恐慌狀態,而無法去吸收理解家長的教育。其他孩子可能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經歷更多的壓力因素(例如打罵或父母感情不和)。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兒童更難進行自控力的發展。
自我調控能力的重要性
我們強調孩子自控力的培養,并不是說成年后人們就無法培養自控力了。相反,自控力的發展是貫穿了一個人從童年到成年的整個階段的。但是,人們并不是到了成年才開始接觸社會,而是從童年開始,就要面對人際、挑戰、挫折等等各種生活元素。所以,盡早打好基礎能夠防止從幼兒到成年期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掙扎,避免以后需要更多的干預,因此從長遠來看,這是更具有成本效益的。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調節有助于他們:
在校園生活中的良好表現。例如提升聽課時的專注力。用正確的姿態面對社會。自控力也包括了設置界限和控制沖動的能力。與朋輩相處的能力。包括需求的表達,學會分享,以及表達情緒。更好的獨立性。自控力讓孩子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適當的判定,并順應新環境發展出自己的表現。
如何分階段幫助孩子發展自控力
在孩子的童年,主要照顧者(父母)對發展特別重要。孩子依賴父母創造一個安全的、有教養的和有著適當激勵的環境,以便他們能夠探索周圍的世界。學者指出,父母可以向孩子提供三大類支持,幫助他們發展自控力。這三大類支持也被稱之為“共同調控”[3]:
1提供一種溫暖的、有求必應的關系,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尊重,而且在有壓力的時候能得到安慰和支持。這種積極的關系將促進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使兒童有足夠的安全感來練習新技能,并從錯誤中學習。
2構建一個積極的氛圍,使自我調節變得可控,為孩子面臨的壓力提供一個緩沖區。這個“氛圍”包括了身體和情感上的安全感,讓孩子在探索和學習中經歷挫折、挑戰,但保證他們的這些壓力可以得到排解或正向引導。同時也教會他們如何去預判自己的能力和外部的風險。
3通過示范、指導,不斷強化行為,教授孩子實現自我調節和控制。就像運動隊的教練一樣,父母應首先指導孩子,做出示范,然后提供所需的支持,以便孩子在嘗試自我調控時有所參照。
孩子對父母的情緒和行為非常敏感。父母如果自己感到壓力過大,可能會更難安撫孩子,更別說教導他們自控力了。因此,父母應隨時專注于提高自己的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調節情緒的能力,就能更好地與孩子一起實現“共同調控”,并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更好地將自己的體驗教給他們。專家也總結了孩子在生命的頭十幾年里,可以被觀察到的一些自控力跡象[3]。父母也許可以借助這些跡象來判斷、引導和幫助孩子:
嬰兒期
- 在不高興時轉移注意力或轉移視線,尋求安慰。
- 通過吸吮手指或安撫奶嘴進行自我安慰,以減少不適。
幼兒期
- 可以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例如10分鐘)
- 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目標
- 開始說出自己的感覺,比如疼痛
- 部分幼兒能夠實現“延遲滿足”
- 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向成人求助
學齡前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身上越來越多的感受
- 找出簡單問題的解決方案
- 在成人的支持下,使用一些策略來平靜下來(如擁抱或深呼吸)
- 集中注意力,堅持完成一些困難的任務
- 情感洞察力和早期移情
學齡期[3]
- 能夠控制自己的愿望和需求
- 推測或參考別人的觀點
- 看到事情的兩面性
青少年期
- 開始計劃自己的目標和行為
- 堅持完成困難的任務
- 以更加社會化的方式行事(如團隊合作)
- 開始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其他人
除了接納孩子,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壞習慣也尤為重要。怡禾健康邀請心理治療師王馨醫生,開設了《不吼不叫,和孩子一起克服拖拉磨蹭難題》課程,帶你重新認知孩子的拖拉原因,教你換一種方式與孩子相處,讓孩子心甘情愿聽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