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高中生厭學到抑郁癥案例,分析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原因?
現在高中生抑郁癥發病率很高,尤其是重點高中學生學生更加突出,我們以一例學生的案例分析,學生是怎么從厭學到抑郁癥的形成,分析家庭教育的影響,康復的思路。
一個男生,以優異成績考試本區重點高中實驗班,下一步的目標是北大清華,但是在數學方面出現問題,出現偏科,最好報考的是差一點的985大學。
孩子從小受到的家庭環境影響還是很好的,如非常懂事,吃苦精神好,意志品質好,但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取得成績時,沒有及時的鼓勵和認可,如家人經常說,咱們家智力不行,學理科,學數學學不好,北方人不如南方人聰明,老師也不能及時肯定,孩子就會很失落。初中時數學不難,基本不受影響。到了高中數學難度增加,實際物理化學等科目都難了,但他在數學遇到困難時,想起家人說的,咱們家人不適合學數學,智力不行,就出現焦慮情緒,在焦慮的時候學習效率降低,感覺越學越不會,就很迷茫,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聰明,但這個孩子能管住自己,努力學習,增加學習時間,但學習的時候很焦慮,導致越學習成績越下降,就堅定的認為自己笨,不是學數學的料。
如果這個學生從開始遇到數學學習困難的時候調整,讓他明白是一些不合理認知讓他焦慮,焦慮的時候學習狀態不好,不是智力問題,而是情緒問題,交給他改變認知,學會調整情緒,放松身體的方法,在心情平靜的狀態下學習,能感受到初中時高效學習的感覺,就會提升自信心,不斷提高學習成績,就不會出現后邊偏科,導致抑郁。
學生從厭學到抑郁的經歷是,開始覺得數學難,聽不懂,在看到別人一聽就會,就會焦慮,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強化了自己笨,焦慮導致學習狀態更差,更焦慮,這時是學習障礙,就是想學學不進的潛意識條件性厭學情緒。這種狀態持續長了,就會悲觀失望,徹底否定自己,形成抑郁癥,所以說長期對自己否定會出現高焦慮,焦慮時間長了就會抑郁。
他的家庭環境還是不錯的,但是家長不注意言行,不注意及時鼓勵孩子,認可孩子,造成很優秀的孩子自卑,為以后出現心理問題埋下隱患。
更多的厭學導致抑郁癥的高中生,多數是在否定中長大的,家長怕孩子成績不好,怕孩子驕傲,不停的打擊孩子,總拿最好的孩子比,錯一點就批評,這種環境,孩子會形成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自卑自責,害怕失敗,不敢面對的個性特點,所以預防各種心理疾病的關鍵是搞好家庭教育,治療干預心理疾病的關鍵是科學解釋的高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