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為社會大眾提供專業權威教育服務的公益活動,“特級教師開課啦”系列公益講座近五年來連續舉辦了近40場,向全社會展示了特級教師、特級校長的講臺風采,傳遞了先進教育理念。
“教師博雅”與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上海教育出版社合作推出“成長解碼”欄目,精選特級教師們的精彩講課內容,推進全社會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關注學生的理想信念的培養、關注良好習慣的養成、聚焦孩子面向未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共同促進孩子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建設“更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0—6歲嬰幼兒習慣的養成是有特點和規律的,培育好習慣也是有方法和智慧的。讓我們分享科學育兒的體驗和方法,一起走近孩子,理解孩子,使每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健康的人格,并擁有幸福的人生。
作者簡介
黃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原學前教育教研員,上海市特級教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擔任的社會工作有: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等。著有《學前教育我的夢想與追求——黃瓊從教30年文集》《幼兒園教育活動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走進新教材——上海二期課改新教材培訓讀本》《0—3歲嬰幼兒教養活動的實踐與案例》等。
幼兒是這樣學習的
好習慣,讓孩子一生受益
向下滑動閱覽
0—6歲嬰幼兒的教育,對人的一生來說,屬于“根”的教育。在這一時期,我們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在將來讓孩子這棵小樹枝繁葉茂,成為參天大樹?這關系我們每個家庭明天的幸福,也關系我們整個民族未來的發展。
好習慣的培養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在好習慣培養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育兒觀、人生觀,以及家庭中所有成人對孩子耳濡目染的熏陶,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現在的父母往往沒有培訓,沒有獲得一定的專業本領,就“無證上崗”了。所以,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學習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的知識,學習如何與孩子快樂相處之道。
下面,讓我們圍繞嬰幼兒好習慣養成這一話題,一起來走近孩子、理解孩子,把握嬰幼兒習慣養成的特點和規律,分享科學育兒的體驗和方法,使我們每一個孩子在生命的早期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健康的人格,并擁有美好的人生!
一、嬰幼兒習慣培養有哪些主要內容
習慣,就是習而慣之。任何習慣的養成,一定是慢慢形成的過程。有人說“21天形成一個好習慣”,就說明習慣需要時間積累和過程效應,一旦形成以后,便成為自動化的行為。習慣具有雙重性,既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我們都希望孩子遠離壞習慣,培育好習慣。
大作家、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國外有一位哲人說:“播種一個行動,你就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順利,將來有一個理想的未來,那我們就要從小對孩子習慣問題加倍重視,用心培育,并愉快地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那么,嬰幼兒習慣教育有哪些主要內容呢?
依據《上海市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指南》的要求,學前兒童在習慣養成中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
第一,生活習慣。例如,飲食睡眠習慣,知道自主進餐,樣樣東西都要吃。獨立睡眠,按時起床等。又如,清潔衛生習慣,能做到餐前便后洗手,自己刷牙洗臉,愿意洗澡清潔等。再如,自我保護習慣,知道小的物品不能塞鼻子、塞耳朵,不能跟陌生人走、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女孩和男孩小背心、小短褲里面的身體除了爸爸媽媽等家人之外,不能讓別人觸碰,學會自我保護等。
第二,學習習慣。例如,養成好奇好問的習慣。學前這個年齡階段是“為什么”最多的時候:“為什么濕衣服在太陽下會變干,水到哪里去了?”“為什么有男的、女的不同的人?”“為什么地鐵比公共汽車開得快?”等,孩子們的問題都是極其寶貴的,反映了他們對周圍事物、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也是孩子們學習的內驅力。所以,我們父母不要嫌孩子煩,要尊重和保護這種好奇心,進而進一步激發孩子主動發現未知事物的熱情和興趣。又如,專注傾聽的習慣。一方面,我們鼓勵孩子們大膽地說話,用“一百種語言” 表達表現。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幼兒有專注傾聽的習慣,當別人說話時,會眼睛看著別人專注地傾聽,這樣對將來的學習一定很有幫助。再如,動手嘗試的習慣。什么東西都愿意自己試一試、做一做,大膽地探索和操作,樂于去嘗試和實驗,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文明習慣。例如,行為舉止方面,從小就該知道什么是對的和錯的,什么事情該做和不該做,具有基本的是非觀。又如,會禮貌交往,能尊敬老人,幫助弱小,友愛同伴。做錯了事情會說對不起,也會表達感謝,懂得感恩。再如,遵守規則方面,能自覺遵守大大小小的集體規則,包括幼兒園、家庭、社區、社會里各種各樣的規則,知道按時來園、不亂扔垃圾和垃圾分類投放、不隨地吐痰,過馬路要走橫道線等,有比較自覺的行為。
這些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很重要。學前期是良好習慣的形成期,如果一旦習慣“歪”掉了,將來要改造過來會很難,甚至會事倍功半,因為“改造型”的教育遠比“形成型”的教育更難。
二、嬰幼兒習慣形成有什么特點
接下來特別要和大家分享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的主要特點。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特點,就能在習慣培養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特點有很多,有四個是主要的:
首先,從具體到抽象。學前孩子思維的特點經歷了從直覺動作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過程,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要到大班的時候,在五六歲才開始萌芽。因此,學前期,特別是3—6歲孩子,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理解事物從具體逐漸到抽象。
所以對學前孩子進行習慣教育,給予他們的“信號”切記抽象。有的成人常常會對孩子說,“要做一個懂禮貌的孩子”“有禮貌的孩子人人喜歡”。這樣的話,孩子不太理解,因為“禮貌”太抽象。例如,帶寶寶去外婆家,父母如果對孩子說:“寶寶今天要有禮貌,你有禮貌了,我們下次再去。”這樣抽象的、概括化了的語言,孩子不能完全接受,更沒法有效影響他們的行為。而要把“禮貌”具體化:今天我們要到外婆家去,進門第一件事情要做什么?要叫外婆好,外公好。如果外婆給你吃東西,寶寶要說什么?要說謝謝。吃飯的時候,大人們如果還沒有開始吃,寶寶能先吃嗎?不可以,要一起吃,等等。這些具體、直觀的“信號”,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理解事物的水平。
此外,要尊重老人、要喜歡閱讀、要講衛生……“尊重”“閱讀”“衛生”等詞語,太抽象、太概括,不利于孩子理解,更難以導之以行。所以,對學前期孩子來說,要順應他們思維特點、心理特征。逐漸地,孩子們在積累了大量具體體驗后,才慢慢形成抽象的概念。
其次,重行動,逐漸明道理。在品德教育中,我們常常說,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但是,對學前期兒童,特別是大班之前的孩子,如果你要曉之以理、講道理的話,可能白費勁了,因為他們還不是非常“懂”道理。講道理、懂道理是要建立在邏輯思維充分發展基礎上的。
所以,對學前孩子進行良好習慣培養,可能更多的是要導之以行,就是要告訴他應該怎么做。比如,吃飯問題,是許多家長最頭疼的事情。有邊喂邊吃邊講故事的,有把看電視作為吃飯誘餌的,還有必須爸爸地上爬一圈,寶寶再吃一口的,等等。怎么辦?如果我們曉之以理,同寶寶說吃飯對你的健康非常重要,要按時吃飯,多吃蔬菜,營養要均衡,孩子是不理解的。父母只有重行動:從孩子斷奶后的第一頓飯開始,堅持按時吃飯,讓寶寶學著自己獨立吃飯,葷菜蔬菜樣樣吃,吃完才能玩。這些,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能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通過做,慢慢便習以慣之了。等孩子思維能力發展了,才會逐漸明白道理,曉之以理方能生效。
還有,容易反復。孩子要建立好習慣,一定有個時間的效應、積累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反復出現這個行為,他的大腦皮層上才能建立相應的條件反射。孩子的神經系統不像成人那么成熟,還在發育過程中,因此好習慣的形成一定是反反復復的、不斷積累的。
常聽有的家長對孩子說,這事我已經同你說過了呀,玩具玩好要放到玩具柜里去,書看好了要物歸原處,自己的衣服要自己穿,你怎么又忘記了?我們說,孩子要建立一個條件反射,需要我們有一張“婆婆嘴”,不斷地反反復復強化它,該行為出現才能成為自然的、自動的反應。所以,成人要耐心、耐心,再耐心。要正視孩子的年齡特點,理解孩子的行為反復,接納好習慣的形成過程。有信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再者,個體差異明顯。我們常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一模一樣的,同樣,也沒有兩個孩子是完全相同的。孩子之間是那樣的不一樣,神經類型不同,氣質特點不一,造成他們在建立條件反射、在形成一些好習慣的時候,有的孩子容易一點,有的孩子就困難些。如同睡覺,有的孩子入睡很快,頭碰到枕頭就睡著了。但有的孩子入睡特別難,特別慢,好不容易哄好,似乎睡著了,但成人剛離開就又醒了。這些都反映了孩子的神經類型的差異。
這種差異也反映在建立條件反射、形成好習慣的快慢、難易的不一樣。比如,有的孩子要形成動作方面的習慣、能力容易,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快,但在閱讀方面,形成安靜學習習慣可能就困難些。有的孩子則恰恰相反。
所以,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我們要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特點和不同。在與孩子互動中,最忌諱大人說的一句話,就是老把自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比較:“隔壁老王家的寶寶樣樣事情都自己做,你卻……”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而且他們獨立的性格、人格正在形成中。所以,父母要理解自己的孩子,要與孩子進行縱向比較:今天同他的昨天比、這個月與他上個月比、今年跟他去年比。這樣才能比出進步,比出信心,比出良好的親子關系。
三、嬰幼兒好習慣如何培養
在了解了嬰幼兒習慣形成的主要特點后,父母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呢?建議可以參考以下這些做法。
其一,一致是重要保證。現在家庭里大多是一個孩子,我們常說這是“四二一綜合征”,即家里有四位老人,有爸爸媽媽兩位大人,還有一位孩子。因此,在這六位成人共同教育孩子、與孩子互動過程中,特別是好習慣養成時,家庭成員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現在由于客觀上的一些原因造成了很多教養要求一致性上的困難。比如,經常聽到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很忙,就把孩子托付給老人帶養。而祖輩老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老人爭著帶孩子,于是為了“公平”,就輪流帶,爺爺奶奶家住一個月,再到外公外婆家住一個月;另一種情況是,雙方都不愿意帶,怕擔責任,怕身體吃不消、怕影響自己的生活,于是也采用輪流帶養的方式,共同承擔義務。其實這種輪流帶養的情況,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習慣養成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如何盡可能把不利的因素降到最低呢?
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強孩子習慣培養的一致性尤為重要。首先,父母要承擔起育兒第一責任人的角色。雖然與孩子互動時間有限,但對孩子當下發展的支持和未來發展的規劃等,要負責任地進行整體性思考,不能因為工作忙碌,交給奶奶或外婆,一切就完事了。其次,父母在教養一致性問題上要發揮關鍵性的作用。要牽頭組織家里六位大人,在育兒價值觀、教養要求、習慣培養的具體方法等各方面達成一致。甚至,有可能的話,在一些物質條件上也盡可能保持一致,如寶寶在自己家、奶奶家、外婆家吃飯的椅子都一樣,使用的餐盤也一樣,等等。讓孩子看到這些,自然而然地形成獨立用餐的條件反射,不會因為換了地方,換了成人,就表現不一。再次,一旦發現孩子在習慣養成中出現了新問題,不要互相責怪,更不宜當著孩子的面交流,應該及時商量,討論處理方法,并繼續保持一致性。這樣更有利于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逐漸形成。
其二,堅持是關鍵因素。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時間的效應,需要不斷地反復、重復,不斷地堅持、保持,才能習慣成自然。所以,堅持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
在堅持這個問題上,想同大家分享一個閱讀的例子。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喜歡閱讀,與書為伴,因為熱愛閱讀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那么閱讀這個學習習慣的養成也要靠堅持。《上海市0—3歲嬰幼兒教養方案》強調,父母應保持每日有1小時以上的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包括親子對話、講故事、念兒歌、親子閱讀等。其中,閱讀習慣的養成就很需要堅持。讓孩子從小體驗到書的世界是非常有趣的、豐富多彩的,他才能真正與書交上朋友。
現在許多父母也意識到閱讀是很重要的,于是家里買了一大堆孩子的書,然后跟孩子講故事,一天一個故事,甚至一天兩三個故事,每天換花樣。怎樣閱讀才能效果更好呢?從嬰幼兒心理特點來分析,沒必要天天“翻新”,因為年齡小的孩子是喜歡重復的,樂意看(聽)熟悉的事物,如同他們喜歡百看不厭的電視廣告那樣。因此,父母給孩子閱讀,可以選擇一個適宜的繪本,然后天天講,講一個禮拜,甚至十天。從最初大人完整講,逐漸到大人與孩子一起講,最后由孩子一個人講,甚至能獨立復述故事。其中,語言的積累、好詞的豐富、對閱讀的興趣等,都慢慢培育起來了。所以,堅持講一個故事,堅持每天(如睡前)閱讀,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自然生成。
其三,獎勵是主要方式。獎勵這一教育方法在孩子習慣養成過程中非常重要,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不要吝嗇我們的獎勵。那么,怎樣獎勵、如何獎勵更加有效呢?
獎勵的內容有許多,買一個玩具、外出郊游是獎勵,一個微笑、一句表揚、一個擁抱也是獎勵。家長要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要,讓獎勵成為激勵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有效動力。
獎勵的方式很有策略。可以從最初一個行為獲得一次獎勵,如今天寶寶自己收拾玩具了、自己獨立吃完飯了就給予獎勵;再到逐漸拉開距離,延遲獎勵,如兩天中都能自己吃飯,或一周中都會自己整理玩具,才獲得一輛心愛的小汽車、一個娃娃等。這樣讓孩子的行為有個持續的保持,乃至成為好習慣。
學前期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意識已經喚醒了,他們具有了被肯定、被認可、被欣賞的需要,所以獎勵還是最主要的方式。
其四,懲罰也是一門藝術。教育方法中,以表揚為主,但也一定有批評和懲罰。批評和懲罰,是為了讓孩子明白是非,讓孩子接受行為后果的懲罰。
然而,懲罰也是有藝術的。首先,要規則在先,并與孩子共同約定。切忌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懲罰孩子,更忌諱隨性打罵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例如,去朋友家做客,事先要與孩子一起“約法三章”:如何懂禮貌、怎樣遵守規則等,并注意要求的適切性和寶寶行為的可能性。如果做到了,要及時獎勵;如果違反了,要接受懲罰。其次,懲罰要讓孩子明白緣由,讓寶寶知道是違反了什么約定而造成的,使懲罰也成為孩子自覺反思后的一種行動。還有,懲罰的方式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可以是取消一次活動、不購買一個玩具,也可以是拿掉一顆獎勵的五角星,等等。再次,懲罰也要給予“出路”。因為懲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最終形成好習慣,所以,還是要創造條件,給予改正的機會。仍以上面的例子為例,如果這次去朋友家做客孩子表現不好,接受了懲罰,取消了一次買玩具的機會,但如果雙休日去外婆家,遵守規則,改正了,就可以把那個玩具補買回來,讓孩子能感受到及時改正的行為所帶來的喜悅。
在懲罰中,既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更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做到適度適宜 ,讓教育方法成為孩子好習慣養成的有效支持。
總之,嬰幼兒好習慣養成是一種教育,更是一份家庭教育的責任。我們家長要學點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更多地了解孩子,讀懂孩子這本“書”。在培育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努力做到:第一,要言傳身教。我們做父母的自己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修煉自己的素養和人品,才能培育出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第二,要有互動智慧。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要注意適時、適宜、適度——尺寸問題,注意因人、因事、因境——對象問題,讓每一次親子交流都成為一個溫暖的成長陪伴。第三,要有胸懷。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一次長跑、一次慢跑,勿急勿躁,平和一點;勿小勿碎,大氣一點;勿近勿全,看遠一點;使親子互動這一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變得更加愉悅和有意義。
讓我們每一個家庭能夠享受到與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的快樂!讓我們每一位孩子能夠獲得良好的習慣,并擁有美好的今天,幸福的明天!
本內容經授權發布,選自上海教育出版社《成長解碼》一書
編輯:馬天恩 丁琳(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