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巨大變化對國民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現代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信息的海量涌現、社會價值觀的多樣性、生活節奏的增速、家庭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改變等引發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01國民心理健康現狀與趨勢

根據抑郁量表可知,25-34歲組與35-44歲組之間的差異不明顯,而18-25歲組的心理健康指數低于其他各年齡段,45歲及以上組高于其他各年齡段。由此可知,抑郁水平呈現隨年齡增大而降低的趨勢。
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已經有輕微的抑郁傾向:
有的學生因自己穩居的第一名被其他同學超越了,在長期的學業壓力下,加上他不懂得有效管理情緒,有一天悄悄地用圓規角在同學的后背劃了長長的一道口子,家長只能帶孩子回去接受心理疏導。
有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被迫上寄宿學校,缺少父母的陪伴、關愛和幫助,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往,被同學欺負了不敢告訴父母和老師,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后面發展到有人不小心和他有肢體接觸,他就變得有攻擊性,在教室里大喊大叫,導致其他同學也害怕和他交往。
02 影響情緒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1)性格被認為是兒童在刺激反應與自我管理活動方面的結構性差異,即個體受基因和生活經驗影響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性成分。“低反應性”嬰兒易發展成易于適應變化的、不易害怕的、情緒相對穩定的青春期兒童。
研究表明,如果孕期婦女有較長期的情緒問題,胎兒出生以后,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心理疾病的概率高于正常的同齡人。

(2)家庭環境:0歲-6歲階段孩子的心理危機主要是處理與母親、父母以及家庭成員的關系,而非父母撫養、家庭不和睦、緊張的家庭氛圍、母親過度保護、干涉及缺乏父親溫暖的教養方式對行為問題的發生均有不利影響,如更高的焦慮、抑郁情緒,人際更為敏感,容易有恐懼反應,對外人存在不信任,孤獨傾向都更明顯。

(3)學校環境:6-12歲孩子的心理危機主要表現為與學校同伴的關系,發展重點為如何做事以及和同伴一起做事。由于各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性和認識水平低的局限,他們對教師的評價較為敏感,對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較為關注,對學習中成敗的體驗較為深刻。
研究表明,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以及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很多都和學校中不良的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同學關系密切相關。

03情緒管理的意義
(1)情緒與認知相互影響。
我們通常會覺得影響情緒和行為的是事件本身,比如我今天心情不好,是因為昨天和同學吵架了,但影響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認識。
當一個人處于積極的情緒時,良好的情緒會提高他的感受性,他會用更積極、樂觀的眼光去知覺和評價刺激,擁有更廣的記憶信息范圍,思維活躍而敏捷。

(2)社交焦慮、情緒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
如果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經常受挫折、缺少社會支持、自我意識感強、自卑、以及模仿與暗示都可能強化不舒服、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同時伴有嫉妒、羞恥與內疚感,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負面情緒積壓過多就會引發心理健康問題。

04 如何幫助應對負面情緒?
(1)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2)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情緒
(3)鼓勵孩子正確地表達負面情緒
(4)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的社會關系(友情)
參考資料
《教育心理學》
抑郁水平數據來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