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武漢市民楊女士通過手機微信小程序“大魚教練”預約1對2羽毛球課。教練與她聯系確定下午3點,在她家附近一家場館打球。
下午3點,楊女士和女兒小玥跟著教練一起學習羽毛球揮拍姿勢。
“小玥不大愛運動,我想學羽毛球,一直沒機會,這樣的模式好,女兒開始動了,我的心愿也實現了。”
越來越多爸媽做孩子同學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江城多家藝術類培訓場所,發現爸媽和孩子做同學并不是孤例。
親子游泳、親子繪畫、親子書法、親子舞蹈等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消費模式。
在司馬彥書法學院(育才花橋校區),有媽媽學軟筆書法、兒子學硬筆書法的;也有媽媽學國畫、女兒學軟筆書法的。
據介紹,有一對母女,每周末上午來上一次課,媽媽學軟筆書法、女兒學硬筆書法。上完課,兩人一起放學。“孩子積極性很高,媽媽進步也挺大。”
在跳動全城舞蹈(群星城店),也同時推出了少兒、成年舞團購套餐。
點開美團APP,搜索親子學習,爸媽可以做同學的課程還遠不止這些。
親子越野車、親子扎染手工、親子木工等等,網絡上體驗訂單都不少。
精細化服務調動學習積極性
“我們這邊有親子一起學羽毛球、網球的,但是并不普遍。”“大魚教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主要原因是送孩子的家長隨機性比較強。選擇1對2的教練課,每個課時會有不同的訓練目標,孩子每周來都有新的進步,但是如果家長因為有其他事中途耽擱,就會掉課,影響學習。
“孩子和父母跟同一個教練上課,父母有時候會忍不住和教練一起‘管教’孩子,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這位工作人員補充。
在跳動全城舞蹈(群星城店),雖然有少兒、成年舞團購套餐,但是若非私教課,就要按照課表上課。有時候大人的課和孩子的課很難約到同一個時間段,如果都報私教課,成本又太高。
“我們這邊親子上課相處比較好,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小班教學,一對一輔導,按次扣課。”司馬彥書法學院(育才花橋校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親子一起報班,機構一般都會推薦次卡,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一個人來一次劃一次,只來了一個人也不要緊。
“大魚教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也在探索更成熟的親子課模式。如果同樣的幾對親子一起來上課,可以考慮團體分組模式上課。
呼吁更多靈活的機制
“雙減、素質教育背景下,親子共學將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營銷管理系主任、新媒體營銷中心研究員杜鵬教授說,脫離純應試教育,讓原來外包的培訓模式,轉向父母“言傳身教”,是一個好的現象。親子共學有利于父母和子女情感的交流,增強孩子的體驗感,更大程度激發學習、玩耍的熱情。對于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彌補式消費。“和孩子一起學習,同時自己圓夢。”
杜鵬建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成不同的共學模式,采用不同的營銷方式。這些模式包括:純親子學習活動,商家只用提供學習和活動的場所;親子加教練的模式,可以是教練帶著全家一起玩,也可以是教練帶著孩子或父母玩,另一方參與為主;也可以是幾家朋友一起玩,根據孩子們的特點,訂制相應的學習、游戲項目。“這種模式可以更大程度激發社交功能,也可以讓孩子學會拼搏進取。”
如何讓這種模式走向成熟?杜鵬說,商家可以用預約的模式提供更多針對性服務。限定時間、控制入場率讓消費者體驗感更好。激勵消費者的積極性,還可以從孩子入手制定獎勵規則,從家庭入手生成排行榜,加入成果檢驗。“通過技術手段,讓學習游戲化,最大程度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湯煒瑋)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