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減輕孩子焦慮感
當父母經常出現焦慮情緒時,孩子的表現會越來越差,這是因為孩子在與人接觸時,面對陌生人的眼神,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心理抗拒感。所以,當孩子出現了這些表現時,父母首先需要引起注意,不要強行讓孩子和陌生人接觸。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意識到,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都是陌生的,這種陌生感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因為孩子看到,身邊所有人都是親切、溫暖的面孔,就會出現天然的安全感。這樣,孩子才能更快克服心理上的緊張感,面對陌生人時更加自信。
其次,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多對孩子說鼓勵的話,同時,父母要經常地對孩子講一些正面的故事,告訴孩子在這個故事中,父母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也是一樣的,都是愛他、疼愛他的。
最后,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無論自己怎么樣,父母都是愛自己的。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父母的,有些孩子也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這些“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恰恰相反,他們很容易變得內向、自卑、懦弱。這也是他們在學校里,不敢表達自我的原因,以至于會出現校園暴力手段的現象。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所以,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如何處理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如果交往中出現了問題,也不要急著批評指責,而是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引導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做一個懂禮貌的小朋友,孩子和同學之間自然就會成為好朋友。
父母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3、千萬不要打罵孩子
其實,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打罵孩子。
但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做錯了,父母批評教育,有的父母立刻“上手”,讓孩子改正,
但是,孩子并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認為自己犯了錯,是不能容忍的,就會產生嚴重的不良情緒。
還有一些父母覺得,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因為到了年齡還小,什么都不懂,應該由父母去引導。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叛逆,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把他們教育好,而不是給孩子更多的心理壓力,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變成父母眼里的乖寶寶,不聽話的孩子。
不聽話的孩子,讓父母多傷心
現在的父母經常都很疼愛自己的孩子,特別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讓他們多一項興趣班。
這樣的做法也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孩子變成更加優秀的人,畢竟在現在的社會中,只有“才能”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父母會將自己對于孩子未來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夠成為自己的驕傲,所以在這種思想之下,父母一定要盡可能的尊重孩子的發展。
可是很多父母都忽略了自己作為父母的教育方式,這個階段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的去利用自己的身份去影響孩子,所以有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出現不斷的”雙重標準”雙重標準,所以讓孩子成為自己眼中的樣子,其實孩子也是非常容易”雙重標準”。
所以父母應該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的優秀,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更加的優秀,對于一個優秀的人群以及千千萬萬優秀的人,他們都會做出相應的努力,
所以孩子長大之后也是非常容易”雙重標準”的。
那么”雙重標準”教育出來的孩子,心理素質如何呢?
1、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
如果一個人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是非常脆弱的,那么在他在這個過程之中其實他就會經歷著非常的磨難,因為這個時候外界的要求會讓他產生壓力,而這個時候自身的承受能力弱的話,在之后他就會因為承受不住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當面對著外界的壓力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就會選擇放棄自己,他們能夠看到這種承受壓力的能力就會非常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