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太焦慮孩子很受傷,有的媽媽表現得很焦慮,到底是孩子不好還是父母不好?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位媽媽的真實故事,她的經歷令人深思。
小樂今年3歲了,原本小樂天真的性格特別乖巧懂事,她很小的時候,媽媽把她關在家里,媽媽為了不傷害自己和孩子,就買來了一束玫瑰花,為了滿足她,小樂就一直在家里玩,直到自己累了,媽媽才會想要關掉。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天晚上,小樂就像是一只脫韁的野馬,在客廳里大叫,媽媽覺得孩子這種情況是“慣”出來的毛病,十分生氣,嚴厲地呵斥她。結果小樂不但把頭狠狠地摔在地上,大聲地大喊:“我再也不亂畫了!”
媽媽沒想到小樂的話被爸爸帶著,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小樂跟爸爸吵架后,一氣之下回到自己房間,關起房門,不想吃飯,只想靜靜地呆著。
對于小樂來說,她認為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納,委屈想哭的心情非常迫切,但是她不能正確地表達出來,情緒就是她在宣泄口而出的。而在小樂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她越來越不愿意與父母交流,越來越不愿意去學校。
二、關于情緒的原因
1、生理因素
孩子因為成長環境的變化,產生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孩子情緒波動比較大,可能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有些孩子在家里發生過一些讓家長難以理解的事情,很有可能就會出現情緒焦慮的情況。
比如,在寫作業的時候,明明是半個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孩子卻總是磨磨蹭蹭蹭不肯寫。其實,孩子的焦慮是家長自己造成的。家長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太高,焦慮,希望孩子能夠完成作業,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如果讓孩子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可能孩子會不愿意,不愿意,家長就會覺得孩子磨磨蹭蹭蹭蹭,甚至找各種理由發脾氣,導致孩子無法按時完成作業,親子關系緊張。
3.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效率低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辦法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只要是學習任務完成的時間就比較短,大多都能集中注意力,而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更容易出現發呆的情況。比如孩子坐在一旁玩玩具,媽媽就會吼孩子:“再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
孩子不聽話,真的就是在考驗家長,是否能夠給孩子立規矩。如果家長能夠正確的管教好孩子,那么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就會更加平坦,如果家長的方法錯誤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孩子走向叛逆。
現在的孩子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的時候,家長也就很少會關注孩子的情緒,可能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會批評孩子,訓斥孩子,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內心就會變得敏感,自卑,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一定要正確引導,讓孩子走出自卑的陰霾。
家長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自卑"?
1、適當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孩子本身的心理素質就比較薄弱,尤其是在中考這種重要的考試中,更加不要太過緊張。在孩子中考過后,家長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嘮叨"你怎么那么差勁,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就不聰明了呢"孩子會聽見家長的抱怨,在孩子考試的時候,家長最多的就是一種"看我怎么這么笨,你看我這都不會,我怎么這么笨,以后再學不好就晚了。"
家長的本意是想讓孩子更加努力學習,但這種方式效果甚微。對于孩子而言,一個有自信的人,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對于家長來說,更是孩子的最佳模范。那么,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其實有沒有表現,很多家長并不知道。
孩子出現"心理"病"
"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孩子"心理病"光怪自己,但卻很少有家長會意識到,這其實是"心理病"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