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配合治療孩子抑郁癥(孩子得抑郁癥父母不肯治療)
也許,很少有人愿意把小朋友和抑郁癥聯系在一起。很多人相信小朋友是快樂的代言人。但確實,小朋友也會得抑郁癥。兒童憂郁癥最早可在三個月大的嬰兒身上發生。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哪些癥狀說明小朋友可能得了抑郁癥?
1.情緒波動大,行為沖動。
成年人抑郁癥常見的表現如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下降、睡眠障礙、自卑和自責罪在兒童、青少年抑郁癥卻不常見,相反,激惹、發脾氣、離家出走、學習成績下降和拒絕上學卻十分常見。

2.部分兒童還不能準確表達內心的感受如憤怒和沮喪等,有些則在表達認知癥狀時,如絕望和自卑還存在困難。
3.不同的年齡段各有特點:研究發現
3~5歲學齡前兒童主要表現特點為明顯對游戲失去興趣,在游戲中不斷有自卑自責、自殘和自殺表現;
6~8 歲的兒童主要有軀體化癥狀如腹部疼痛、頭痛、不舒服等;其他有痛哭流涕、大聲喊叫、無法解釋的激惹和沖動,
9~12歲兒童更多出現空虛無聊、自信心低下、自責自罪、無助無望、離家出走、恐懼死亡。
12~18歲青少年更多出現沖動、易激惹、行為改變、魯莽不計后果、學習成績下降、食欲改變和拒絕上學。
這個時代無論是生活節奏還是學習節奏,都快得讓人招架不住……基于這一點,父母們真的得好好理解孩子們的苦和壓力導致的壓抑心情,不過多施加壓力給他們,始終以:“輕松、身心健康、培養興趣愛好為主、不把成績當成是唯一衡量優秀的標準、多點贊美孩子等為理念灌入為主。”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要盲目的著急,不知道該怎么樣陪伴孩子,常常感覺到心里憔悴,其實很多的時候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情況完全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孩子抑郁,父母別著急!四個方法不需要吃藥也能治愈
1 多創造社交機會
讓他們多參加社交活動、外出跟朋友玩耍,或讓他們的朋友來家里吃飯,玩耍。讓他們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因為他們是缺少對外面世界接觸,所以才會他們會對任何事情都有沒動力和興趣。
因此讓他們多參加社交活動,慢慢的就會越來越好,抑郁癥也得到緩解一下。
2 仔細傾聽他如何說
一般情況下,做父母的,很不愿意聽到孩子過得不如意如處于困境、心情不愉快等。他們立馬想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或者做些什么讓孩子們感覺好一些。
可是,如果這樣做,父母們便不能十足了解孩子們面臨的問題。
因此,當聽到孩子告訴你“媽媽,我抑郁了”時,應深呼吸調整情緒,然后認真傾聽,營造更加寬松開放的溝通環境,使得孩子說得更多,如此才可以為他們提供更恰當的幫助。
3 正確的引導他們
給他們正能量,可以讓他們參加一些志愿者的活動。因為給別人提供一些幫助,對治療這個病有好處,同時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志愿服務,也會讓你們的關系更近一步。4 尋找快樂
陷入抑郁的人,往往容易對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對平日感興趣的事也提不起勁。此時,幫助孩子找到一些可以讓他們“展露笑顏”的事情,變得尤為重要。
這些事情有可能是:電影,輪滑,一場喜劇,視頻制作……甚至是那些家長們并不理解也不欣賞的事情,但是如果那些事情可以給孩子創造積極的回憶或者幸福,那就值得嘗試。
當然,大家也沒有必要太過于緊張,孩子正常的情緒起伏是很常見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正視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