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有焦慮嗎?
焦慮,是父母無法承受的事情,更可能是無處安放的焦慮。
孩子的教育發展成了龐大的社會輿論,大家都希望通過孩子的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不遲到、不浪費,讓孩子盡快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是,當下的父母都如此焦慮,還有誰能夠幫我們的孩子,盡到責任呢?
01
父母的焦慮是如何傳遞給孩子的?
焦慮是一種強烈的情緒,當我們產生焦慮時,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種不合理的認知,認為自己會被最壞的結果所影響。
而我們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不可控感到沮喪,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都會被父母的焦慮所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勁松曾在接受采訪時說:
他發現,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童年早期沒有處理好造成的。
他有個特別經典的觀點:
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12歲之后嘮叨是垃圾。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一個從小沒有和父母依戀過的孩子,長大后會比較容易焦慮。
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自信心,他的情感很難健康發展。
沒有自信心的孩子會很容易抑郁。
但他的價值感來源于他的父母。
父母的陪伴,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知乎上有人問:
養孩子該不該跟買奶茶和買玩具一樣?
有個高贊回答:
可以,但不能。
他說:
“給孩子買奶茶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獎勵,或者是保證孩子身體健康,僅此而已。”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一個高贊回答:
“再苦,也不能苦到孩子不想吃苦。”
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培養出“別人家的孩子”,但我們的孩子卻要為自己的努力付出百倍百倍。
06
12年前,在天津市西青區香山小學舉行儀式上,校長、副主任蔡元培與蔡元培談起了一件事:
蔡元培在小學畢業典禮上講到: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我們從小就知道,孩子的品德修養、勞動能力、生活習慣、勞動習慣、科學思維等很多方面,都是在這幾個方面形成的。
一個人從小都不能培養出好習慣,很多優秀的孩子小時候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養成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在生活中以身作則,尊重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作者簡介:賢弘媽媽,家庭教育指導師,深入研究家庭教育和親子關系,致力于為0-18歲孩子打造優質父母成長的智慧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