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會懷上孩子嗎?首先,作為過來人,我們明白的太多。我們看到的我們當初,也會面臨種種焦慮的狀態。其實不然,只是我們到了中年之后,發現身邊的人越來越多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成了真正的焦慮主義者,這是一種很不巧的現象,可是,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就會發現,每一個人,其實在一生當中,都會經歷這種成長的階段,那些所謂的成長,其實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這種成長,對于我們成年人來說,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深處,依然是急功近利的,甚至是在判斷一個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先入為主,從孩子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家長,把自己的家長的做法和自己的孩子的做法進行一個對比,覺得自己的家長素質不高,做得不夠好,自己的孩子,但凡孩子有一點做得不夠好,家長就會大發雷霆,要么打孩子一頓,要么打一頓,其實這些家長心里知道是很為難的,甚至會覺得孩子叛逆,于是他們干脆選擇對孩子更加暴力,甚至會把孩子送進去“改造”,但他們的方法是,打罵,體罰,甚至有的家長會說,孩子真得被你送進去了,真的就是被你送進去了,然后他們在那里說,只要你送進去了,他們就會對你死心塌下,所以才送進去的,如果送進去了,他們又不愿意,你也有可能為此感嘆,孩子太叛逆了,太不聽話了,就是不能打孩子,要打他,他才會聽,你是什么樣的,他就會聽什么樣的。
如果他的行為對家長的權威,沒有一點好處,那么這就是溺愛。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下,他們長大后,自己的孩子性格可能會變得乖巧,好像也有好處,但是他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如果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那么他的人格可能出現了問題。
那我們怎么樣做呢?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
分析孩子犯了什么錯誤,是懲罰?還是懲罰?
首先我們要分析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的不良行為,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如果是第一步,那就要想想懲罰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說你為什么不能給他買玩具呢?那不是為了他的玩具,因為你沒收他玩具的目的是為了讓他開心。
如果是第二步,也就是發現他做了一件事情,或是達成一個目標。
你要把這件事情和你孩子講清楚,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你可以跟他講清楚你希望他做什么,可以對他提要求。
也就是說,你要告訴他為什么要這么做,還要他愿意怎么做。
就是要把他這個行為理解成一個個行為的背后的需求有一個具體的步驟,然后你在這個步驟上給他提出具體的要求。
比如說啊,你希望孩子主動寫作業,不要說,寫完作業就讓他去玩兒。
如果他說,我想玩兒,你就跟他玩兒,因為他玩兒是需要你的幫助的。
然后呢,你要跟他說,我覺得這個玩會兒呢,可以看書嗎?你喜歡哪一種玩,或者在玩什么游戲呢?
你可以跟他說,在這個游戲里,他跟你能得到什么樣的反饋呢?你有什么感受?你覺得什么樣的成就感?你想要達到什么?
我也可以跟你說一說,你的反應是什么?那你就想一想,你為什么要玩兒?
結果呢,孩子跟我說,我還在玩兒,但是我發現一個點,我希望我們以后也在玩兒,我們以后有時間玩。
其實這是一個循環,你告訴我你喜歡什么,我覺得跟我在一起玩有什么區別。我也會這樣告訴你。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去玩?我認為,在某個游戲中,當你被邀請之后,參與其中,你能找到更多的樂趣,而且你能從中找到有些經驗,有些還能帶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