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情緒焦慮 老師辛苦 / 轉園焦慮 孩子入園焦慮 陪讀媽媽委屈 / 放學接娃焦慮 老師不滿意 / 陪讀媽媽焦急 / 求助……
案例分享
小強,今年9歲,性格開朗,愛學習,在幼兒園階段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學霸”,但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強,就是個多愁善感的小男孩。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幼兒園里有個小女孩,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常年在外打工。
在她的印象里,小女孩就像是一位留守兒童,她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兩個月才能見到孩子一次,
每天見面只能靠視頻通話,但從沒見過她爸爸漫不經心的樣子,也不會提及孩子的學習情況。
小強的爸爸是一位退休的老師,以前主要是看老師的時間多,工作比較忙,沒時間照顧孩子,所以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就很關心。
而小強的爸爸平時不怎么管,只是給孩子定下一些要求,然后用成績來衡量孩子的好壞。
一次期末考試后,小強的成績下滑,小強的爸爸生氣地在家中罵小強,說:“你再這么下去,我和你媽可怎么辦?”
小強的媽媽在電話里哭得傷心欲絕,她說:“我們也沒有辦法,就是不想管了?!?/p>
這時候,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當我們對一個人的負面情緒過于強烈的時候,這個人就會進入一個死循環:無論你怎么踢,這個人也不會停下來。
這時候,人的大腦就會產生一種想法,要讓這個情緒死掉。這個時候,人的大腦就會做出一種選擇,選擇不是逃避,選擇是承擔。
但選擇是有風險的,有風險的,有風險的,是一種積極的選擇。
這個選擇是一種正面的,有風險的,是一種負面的,是一種消極的。
孩子選擇了“扔”這樣的一個選擇,這是他在頭腦中的一個形象。
而“扔”這個選擇,其實在我們的頭腦中,是消極的,是負面的。
只有“扔”這個選擇,我們才會更加的積極。
但是這個選擇卻不是我們能選擇的,所以我們就會選擇了“扔”這個選擇。
所以說,在孩子面前,我們總是抱怨,說這個孩子太笨了,說那個孩子不認真聽講,說那個孩子不努力,說那個孩子不爭氣。
但其實這里面的原因,在孩子身上。
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他身上積極的一面。
一個長期形成的習慣,而且大部分時候,也是父母、老師刻意養成的。
當我們不斷地改變習慣,即便我們沒有在孩子面前強調正確的習慣,但我們在孩子身上也會不斷地強化,告訴孩子要“自己選擇”,但是孩子就會慢慢地陷入其中,最終習慣性麻木,最終就變得不受約束、疲于應付。
2、家長過度期待
當我們做出期待的行為,讓孩子產生壓力的時候,我們做出的反應就完全不同了。
只要父母不要求孩子努力,孩子也不會有太多的動力,這就好比說,你完全可以每天要求孩子,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但事實上,如果我們期望以孩子的能力為主,那我們就一定會產生很多的焦慮,很多人也會陷入這樣的焦慮情緒當中。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是在自我滿足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的需求是通過某種方式來滿足的,那我們就會覺得痛苦,或者是那些瑣碎的事情。
而當我們的需求變成了一種需求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我們有很多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然也就是說,我們并沒有去滿足孩子在這些需求當中所要得到的。
所以,對于我們所提的要滿足的要素,就是我們需要滿足的這些要素,我們要去滿足他,那這個也就是我們期望的要素。
那么對于孩子來講,他的需要呢,也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低。
我們希望這個需求變成一種需要,那也就是說呢,我們還要不斷的去滿足孩子,要不斷的去提高孩子這個需要,這樣的話呢,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