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后寶寶一不舒服就焦慮,現在寶媽的情緒特別不穩定,容易激動。
每當生完娃后第一反應就是要娃媽媽抱抱,和其他產婦在育兒群里互相吐槽,相互對比,哪怕最后自己面子很高也覺得很焦慮。
產假過后帶著寶寶總是忍不住地想哭,她們感到更加孤獨,導致內心抑郁,所以小心翼翼看寶寶一眼,畢竟對一個母親來說,生完孩子就是一輩子的大事。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對待新手寶媽的“焦慮”狀態
新手寶媽焦慮是個很常見的情緒,對于自己而言,孕期也經常出現一些焦慮的狀況,這些情緒都是有來源的,而且無法控制的。
除了這些之外,新手寶媽還會有一種“害怕情緒”,就是會擔心寶寶受到什么驚嚇,擔心寶寶出牙以后再也不會咬著媽媽了。所以看到寶寶咬指甲時,就會緊張得很。
其實這也是很多新手寶媽產后焦慮的一種表現,因為分娩過程中的疼痛,分娩完后的疼痛,讓這些情緒慢慢的上來了,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了焦慮的情緒。
【應對寶寶咬指甲的建議】
1.了解自己寶寶的心理特點
為了照顧好孩子,很多寶媽都會去看一些育兒書籍,或者是書籍之類的,只有了解了寶寶的心理特點,才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去應對這個寶寶的小情緒。
2.對寶寶的行為習慣進行干預
如果孩子咬指甲的行為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那么就要及時的糾正寶寶的這種行為,可以用干預的方式讓孩子改掉這個習慣,比如在寶寶喜歡的玩具被搶走之后,或者是寶寶哭鬧的時候,寶媽就應該立刻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告訴寶寶不可以咬咬咬咬咬咬這個東西,這樣下次他就不會咬了。
3.接納寶寶的行為
在《媽媽,壞了,壞了》里,有一個行為規則,那就是小孩子需要先接納和允許他的行為。
媽媽就應該告訴孩子,媽媽要去接納他的行為,允許他的這種行為,而不是否定他這種行為。
比如:當孩子咬咬家人的時候,媽媽可以告訴他,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以后如果再咬咬人的話,一定會被扣上“壞孩子”的帽子。
這樣一來,媽媽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在整個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寶寶自己意識到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還能讓他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性。
下面我就來跟大家說說說看到過的這個案例中,孩子打人的原因,媽媽怎樣跟孩子溝通,才是正確的呢?
第一,溝通方式要選擇對的。
你可以想一想,當你的孩子打人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不是咄咄咄咄逼人,還是很憤怒?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孩子不尊重自己,給自己添麻煩,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覺得孩子是我的附屬品,喜歡掌控孩子?還是覺得我把孩子管得太多了,還是覺得孩子沒有什么想法,甚至是錯在先呢?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養的,自己管教的,孩子是自己生養的,這是多么大的錯覺?
你一定認為孩子不聽話,所謂的不聽話就是不服從,就是要被教訓斥和管教。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是出于好心,可是孩子卻不領情,甚至還要對你產生誤會。
比如說,孩子放學回到家,書包往沙發上一扔,就開始玩手機,不喊你兩句,你就忍不住吼一句:“怎么還不去寫作業,都幾點了,還不起床,都賴床了!”
你看,你跟孩子說話語氣不搭話,孩子都會反過來跟你頂嘴,“我不,就不,我就不!”
在這個階段,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會發現無論我跟他說什么,總之是“你不,我就不”,頗有一種“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感覺。
有時候,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跟你唱反調,而是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被家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