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培訓總結咨詢經驗
去年10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為7.4%。
在我國,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有抑郁傾向。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那么容易抑郁?
——“雞娃”和“牛娃”的問題,讓孩子喪失了“快樂”感。
只有看到孩子的優點,才能對癥下藥,教育方式才會更有效果。
4月29日,廣州一個17歲的女孩,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留下遺書從15樓跳下,當場死亡。
遺書內容是這樣寫的:
“當你們看到我時,我癱倒在地,你們卻只看見我的成績,卻只看見我的痛苦。”
孩子的抑郁癥,被無情地忽略掉了。
孩子的抑郁癥,因為沒有被看見,沒有被理解,沒有被包容,只有父母們拖著一切向外的希望。
只有這樣的父母,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
因為理解,才是親子關系的本質。
理解孩子,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02
父母們不要做“低頭族”
(1) 整天盯著手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們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如果父母整天沉迷手機,孩子也會對手機產生極大的好奇,他們很容易被這些好玩的東西所吸引。
(2) 當孩子學習時,家長們不要把玩手機當成一種獎勵
孩子們一般會用父母的手機作為獎品,如果作業完成得非常好,就獎勵孩子玩十分鐘的手機。
當孩子養成了玩手機的習慣,家長們就要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使用手機的習慣。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好好學習,父母就要兌現承諾。
當孩子養成了自律的習慣,就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和其他事情上,而不是花在手機游戲上。
(3) 家長也要以身作則
很多家長會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自己卻當著孩子的面玩得不亦樂乎。
試想想讓孩子能夠靜下心來學習,自己卻拿起手機玩游戲,孩子又怎么能心甘情愿的去學習呢?
家長也要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整天手機不離手,無論工作生活還是娛樂消遣,都不去陪孩子玩耍,更不要責怪孩子學習不努力,孩子學習壓力大,想要排解壓力就需要家長的陪伴和支持。
想要讓孩子遠離手機,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不要一直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尤其是玩手機。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家長這樣做,讓孩子遠離手機:
1、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孩子約定好玩手機的時間,比如每天玩1~2小時,時間到就要放下手機,如果孩子表現出對手機的沉迷,家長就要加以限制。
并且嚴格按照制定規則執行,循序漸進的,慢慢的減少孩子玩手機的頻率。
2、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
孩子玩手機的好處其實在于可以去公園、游樂場,去野餐旅游,甚至去看望望大山,開闊眼界,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的情操和體察民情的能力,比手機還要有意義。
3、父母要以身作則
我們可以注意到,當家長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給孩子樹立一個壞的榜樣,而身教的作用就在于潛移默化,所以,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父母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晚上關掉手機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書學習。
這樣的家庭氛圍,才會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至于沉迷于手機。
4、父母要放下手機
孩子最好的老師是父母,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除了手機,我們還要明白,當今社會,每個人都離不開手機,孩子也不例外。
在沒有手機的時候,看到父母在玩手機,總會覺得有趣,也會纏著父母試著看,但漸漸的,孩子也會被手機里的絢麗的世界所吸引,被吸引。
因此,想要讓孩子遠離手機,父母首先要做到放下手機。
除了多陪伴孩子,也要和孩子一起看書學習,在看到孩子沉迷手機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書籍,在看到有趣的讀物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分享書籍的內容,進行平等的溝通。
在平等的基礎上,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手機帶來的樂趣,互相學習對于孩子來說是更有意義的事情,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
另外,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玩一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游戲,例如做家務、讀書、看電影、聽音樂等。
父母要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從手機的虛擬世界中走出來。
和孩子約法三章
實踐證明,事先的約定比事后的懲罰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實施,給孩子的手機時間,或是讓孩子玩一些益智類的游戲,如畫畫、打籃球等,這樣既可使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又能鍛煉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