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多了不聽話,整天“叫他做啥,他就回叫他做啥,再不然就來找你鬧,我都覺得他是故意惹我生氣?!?/p>
鄰居家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孩子大著膽子去上廁所,都能把馬桶堵死,一聽見動靜立馬過去把馬桶堵起來。
沒想到不給他換,他竟然很不高興地來了一句:“哼,看我把你打成這樣的,以后都不給你換!”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旁邊的鄰居受不了了,上去就給了孩子兩巴掌,孩子一氣之下也回了懟:“看你打我兩下你就不客氣了,以后別再找我麻煩了?!?/p>
看著孩子紅著眼奪門而出的背影,鄰居也只好尷尬地跟我們說:“這孩子現在都這樣了,到底該怎么管教?”
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是在表達情緒,只不過是表達方式不一樣。
我們要用平和的語氣跟孩子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教訓斥孩子。
2. 孩子的行為背后,藏著他的訴求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我們的訴求沒有被看到,他的訴求不被重視,他通過哭鬧來引起我們的注意。
孩子哭鬧耍賴,很多時候是一種信號,他希望父母能看到他的需求,我們需要被看見。
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我們需要對他的情緒表示理解。
對他的行為表示同情,理解他,認同他。
而不是讓他去鬧,我們做父母的做到了解他的需求,就不會被他的哭鬧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了。
《非暴力溝通》書中講到:
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如果說:“你很想讓別人玩玩具,但是我們告訴別人你也不能玩?!被蛘哒f:“你這樣鬧情緒是不對的,但是你很難做到別人愿意的事情。”
“這樣鬧情緒會對你的人際關系造成很大影響,如果因為你這樣想就讓別人/你哭起來,就更難受了?!?/p>
等到孩子哭完了,我們再去和孩子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3.讓孩子學會冷靜
我們可以先讓孩子停止哭泣,等孩子平靜下來,然后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是應該的。
例如,“我覺得你的情緒發展很正常,但是你很生氣?!薄拔铱吹侥阋恢倍⒅謾C,你很生氣,對嗎?”
“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很生氣,我希望你能夠放下手機。”
當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明白,他不是我們的情緒宣泄口,他只是一個發泄的工具,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
4.用ABCD(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里面講到有一個ABCD的行為模型,現在的行為模型代表了一個人的情緒和他的信念。
孩子生氣時,是希望得到我的幫助。而不是去指責他怎么這么不懂事。
因此,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妄加批評。不要說他應該怎么怎么樣,而是要告訴他這個行為是不對的。
比如:孩子已經玩了半小時手機后,媽媽提醒孩子:“你還想再玩15分鐘,是不是?”
孩子便高興地回答:“嗯,我同意了?!?/p>
這時候,父母就要告訴他:“如果15分鐘內不玩手機,就只能玩20分鐘?!?/p>
然后就實行“5分鐘法則”,讓孩子自己玩個夠。
當然,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不斷地試探,比如說“媽媽給我5分鐘,你自己玩一會兒,好不好?”
或者還有這個問題….
總而言之,要讓孩子不沉迷手機,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多陪陪孩子,在陪伴中與孩子建立情感鏈接。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
后,才會成為孩子們的青春期父母。
我曾聽過一位家長說:
我和女兒經常在一起玩游戲,就是玩輸了,女兒玩得很開心,還幫助他做了一些調整。
比如他們跑步比賽,女兒贏了,會“臉上有光”,但是不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