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焦慮癥的程度已經越來越嚴重了,現在只有9個孩子在一個醫院進行過心理咨詢,有各類門診、治療。
長期關在家里,孩子感到無助,害怕,壓抑。覺得別人對自己都不好。感覺心里很難受,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陷入低谷,讓自己變得不自信。
之前就是如此,因為孩子不學習,媽媽覺得自己對孩子是虧欠的,因為怕孩子學習不好,她有很多焦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去年確診了焦慮癥,和現在媽媽不一樣,孩子更加不愿意去上學。學習成績也開始下降,孩子更不愿意去學校,在家打游戲。
媽媽很焦慮,覺得孩子“墮落”了,無法溝通,每天就想發火,情緒也很低落。
她開始嘗試用各種方法去勸說,老師說孩子很可能有心理問題,很恐懼,不愿意跟家長說話,老師說孩子很有可能是得了抑郁癥。
媽媽很困惑,也很困惑,每天都是小心翼翼地,不敢跟孩子說話,生怕孩子出事。
可是孩子的“癥狀”一直都沒有緩解,最后孩子休學了。休學在家之后,孩子還是不能正常上學,經常會尿床、感冒,后來連作業也不想寫,在學校也經常不起床,有時候情緒低落,總是不想上課。
媽媽很困惑,她想知道,怎么才能幫助孩子呢?
后來,媽媽跟孩子一起做了一個月的家庭心理疏導。
她跟孩子說:“你有這樣的感覺,是嗎?如果每次你上學都不開心,不愿意上學,是什么原因?
是因為在學校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擠、欺負嗎?還是因為你在學校里太孤單?”
孩子說了實話,“嗯,那我要不休學吧。”
媽媽很堅定地說。
“不行。”
孩子猶豫了一會兒,糾結了一會兒,還是決定先打還是不打電話。
媽媽只好又把電話掛了。
三天,她果然被孩子的老師請到學校。
孩子的老師也很負責任,不僅要求上課認真聽講,還要求家長全程陪著聽課。
就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情緒逐漸緩和,開始能夠和同學和平相處,不再打架,學習也逐漸步入正軌。
其實這位媽媽遇到的問題很常見,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問題的核心并不一定是孩子,更多的是家長。
那為什么有的孩子看起來聽話懂事,而有的孩子看起來“頑皮”呢?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對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他要學會獨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但是家長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孩子并不一定要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他們可能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生活,但是終究有些孩子要走向社會,有些孩子終歸是要走向獨立的,而有些孩子終歸是要“渡人”,要經過“渡人”的過程。
這“渡”就是指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去幫助孩子發展自己。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如果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他們就會失去自主的空間,甚至失去發展的機會。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經歷不同的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果父母處理得當,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也會更加乖巧聽話。
小編總結了幾點育兒建議,父母們不妨試試看哦!
1、 不要“以暴制暴”
動不動的爆脾氣,孩子很可能會被“打服”。
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們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動手。
孩子不聽他的不聽話,大抵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以暴制暴”的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親子關系遭到破壞。
2、 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面對孩子的暴躁,家長們會不由自主的進行“武力鎮壓”,但是這種情況下,家長的處理方式卻是完全不可取的,如果家長始終壓制孩子,孩子的脾氣會越來越暴躁,并且會對父母的話進行反駁,表現出來就是孩子脾氣暴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