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去上班孩子不聽話,媽媽向李先生求救:“請你幫我帶好弟弟!”
他們只知道,李先生的幾個孩子要上幼兒園,給他們培養好性格是他們的工作重要內容。
原來,他們幾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晚上一直在院子里哭鬧。第二天早晨,李先生想到這件事,便立刻帶著孩子一起去上班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早上6點起床,李先生一梳頭,孩子就從床上掉了下去。孩子抱著玩具出來了,但是腳掌并沒有全部被砸爛,而且身上還穿著棉襖。李先生忍不住笑:“你不知道你把玩具弄到垃圾桶里嗎?”
孩子抬頭望了望爺爺,他說:“爸爸沒有,我都被他們扔掉了!”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孩子總是想要自己的玩具,想要媽媽的陪伴,想要自己的快樂,對于孩子來說,玩具也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的玩具,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地玩耍。
這樣的情況是存在于我們身上的,但卻不是我們的終點。家長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的內心需求,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傷害,這種傷害很難讓孩子感受到,卻能影響孩子今后的性格養成。
2.家長需要對孩子多加鼓勵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認可和鼓勵,在鼓勵的同時,也要給孩子樹立信心,提升孩子自信心。孩子有了進步,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讓孩子在自信的環境下,逐漸展現出自己的長處,逐漸形成自己的優勢。
3.鼓勵孩子“為我所用”
當孩子為了某件事情付出,并不代表他們不需要付出,而是為了更好的實現他們的目標。其實每個孩子的這種表現都是正常的,并不是他們故意和父母作對。家長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讓孩子能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會謙卑,學會謙卑,學會努力,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應該做的是通過言語引導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并且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鼓勵。
4.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便會效仿,所以家長也應該做好自己的樣子,在家中的時候,盡可能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孩子與他人進行互動的時候,家長應該要放下手機,認真傾聽孩子的講話,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在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家長要認真的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去打斷孩子,
也不要急于批評孩子,要耐心的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的了解孩子為什么喜歡玩手機,在了解孩子玩手機的原因之后,家長應該理智的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將孩子從手機的世界里拉回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