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孩子淘氣不聽話,該不該打?
三歲孩子調皮不聽話,該不該打?
三歲孩子調皮不聽話,該不該打?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三歲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三歲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五歲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二、關于教育方法的問題
“在家不打”和“從不打”是兩個概念。很多“不聽話”的孩子,經常因為家長粗暴、失控而出具傷人的“示范”。比如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議,6歲之前一定要“狠下心來”,不要打孩子。
“狠”是指孩子犯了錯、闖了禍,如果父母一味的“棒打鴛鴦”,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孩子越小,受到的影響越大,一旦錯誤的影響埋下了隱患。
愛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處理方式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從小到大,你對父母的態度是怎樣的?”
,許多回答都是“我爸,我媽,我媽……”。
每次視頻下面的評論里,都是父母分享了自己的態度。
面對鏡頭時,父母首先想到的是“我媽是不是對我好,她是不是不愛我”。
面對鏡頭時,這位爸爸無奈、無力,在女兒眼里,父親并不是只關心她的成績,只關心她的身體健康。
父親和她說:“好的成績都來自于父母的認可和支持”。
網友們紛紛點贊:“家長,真的好!”
這也太真實了吧!
因為成績,很多人都是輸給別人的,所以孩子的“好成績”也成了父母互相攀比的資本。
很多家長,喜歡用成績來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比如孩子考了98分,家長會說:“你看人家某某某,每次都是前三名,你怎么就不能像他一樣?”
雖然是為孩子好,但這種對比卻讓孩子感覺很累。
心理學大師海姆也曾說:“父母不能光想孩子是什么,要去尋找孩子發生了什么,而是要去找到孩子發生了什么,具體是什么,從孩子的言行中去尋找真正的問題?!?/p>
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會想:“我是為了他好,還是為了我自己,我對他的要求是否合理?”
這就導致了,孩子從家長的言行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些負面情緒就容易讓孩子從自己的世界中抽離出來,不愿意和父母進行溝通。
那么這時候,父母如何進行溝通呢?
第一,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有情緒是因為父母的情緒出現了問題,而有的時候,父母的情緒也是傷害了孩子的心,同時也是一種攻擊性的表達。
如果父母能夠看見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接納,這樣,孩子也會把這份愛表達出來,這時,父母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聽懂他們的聲音,以父母的權威身份來對孩子進行教育。
第二,父母要主動地多抽時間陪伴孩子,關心孩子的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如果父母沒有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就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這樣,孩子就會變得焦慮。這時,父母應該多抽時間陪陪孩子,因為陪伴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孩子的情緒就像一個瓶子里裝著各種各樣的垃圾,負面情緒一旦爆發,就會將負面情緒內化成一股垃圾,這會讓孩子的內心特別迷茫,甚至是痛苦不堪。
第三,父母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這個陪伴不僅僅是指父母在手機上,也要高質量地陪伴孩子,這一點是核心原則。如果父母一天到晚都在玩手機,連陪孩子說話的時候都在玩手機,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慢慢變得沉默,很難感受到父母的真正的愛,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他們也會變得很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會變得很暴躁,這樣一來,孩子會慢慢地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這對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也會造成影響。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注意了,我們真正的陪伴和關心孩子,一定要建立在情感上,多陪陪孩子,多多理解孩子,給孩子講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告訴孩子手機只是通訊工具,那么就能和家人建立起聯系,讓孩子更加的安心,讓孩子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也能夠逐漸減少玩手機的時間。
3、適當的和孩子約定
當我們發現孩子沉迷手機時,我們一定要及時的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到底是真的沉迷于手機游戲,還是因為不知道學習和學習?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小小的獎勵,比如說我們可以允許孩子周末帶著喜歡的筆和本子,或者是一些書本和課外閱讀去旅行,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也能夠培養孩子的能力,讓孩子更加的快樂。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約定時間到了之后,孩子還是在看手機,而且是偷偷的在玩游戲,我們要知道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孩子在家里沒有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才會很難學習,就會覺得自己已經荒廢了,沒有辦法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