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如何教育(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如何做?)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珍妮.艾里姆
四川有個13歲的男孩,爸媽常年在外打工,男孩平時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很寵這個孫子,他偶爾也會幫爺爺奶奶做點農活。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孩子的爸媽雖常年不在家,但對他的管教非常嚴格,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孩子一不合父母的意,父母就直接上手!
悲劇終于發生了,一天,孩子持刀殘忍的將媽媽殺害,只因怨恨母親管教自己過于嚴格!
父親事后才反思是他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他們從來沒認真跟孩子講過道理,孩子一不聽話就打,簡單又粗暴。

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唐.艾里姆
湖南有個12歲的男孩,父母出去打工了,孩子同樣是常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年也就能見父母一兩次。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主要靠電話維持,7歲那年,孩子有一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被面包車掛到了,臉上流血不止,爺爺連忙跟孩子的爸媽打電話。
這對父母在電話中了解到,孩子受傷并不是特別嚴重,再加上工作的原因,所以也就沒有回家……
一轉眼孩子已經12歲了,這天,男孩在學校抽煙的事情正好被在家的媽媽知道了,放學回家后母子倆因為這件事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媽媽氣不過,還用鞭子打孩子。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懷恨在心,在深夜趁自己的媽媽睡熟后,將她殺害。
弒母被抓后,孩子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他承認自己錯了,但卻說不是大錯。何其可悲!

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會懂得尊重別人,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內。——顧振飚
在江蘇鹽城,一個只有13歲的少年與母親發生沖突,沖突導致母親死亡。
事情的起因非常簡單,開服裝店的母親辛苦忙活了一天回到家,本來以為孩子在家是在認真學習,結果沒想到一開門,發現孩子正在酣暢淋漓的玩手機。
孩子的媽媽特別生氣,想去搶手機,在搶奪過程中,手機被摔在了地上,孩子也火了,拿了把刀想嚇唬嚇唬媽媽,結果沒想到……
這位孩子的父親為了生計也是常年不在家,一年到頭也就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來,家里的事主要是母親在管,而這位媽媽在管教孩子方面非常嚴格。
可能今天的這場沖突恰巧成了最后壓死駱駝的那根草。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為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布魯爾.卡特
湖南有個13歲的男孩,因向父母索要去網吧玩游戲的錢,遭父母拒絕后,一怒之下用錘子將母親、父親錘傷,而后不管父母死活就逃走了。
他的殘忍行為導致父母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而死亡,逃走的孩子用父親的身份證買了張去云南大理的票,打算浪跡天涯,沒多久就被抓獲。
這位孩子的家庭比較特殊,母親先天弱智,姐姐也遺傳了母親的病,所以父親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平常對他也有點寵愛過度。
孩子最近兩年迷上了上網,當爸的勸不住,又怕孩子學壞,所以每次只要孩子去上網,父親就扔下工地上的活,騎著摩托車陪孩子去網吧,在網吧陪著的時候,老父親還怕兒子口渴,牛奶、飲料都買著備在一旁。
這樣的寵溺讓孩子更加肆無忌憚,尤其是進入了青春期,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已經到了跟母親動手的地步。
他還常偷家里的錢,因為手上有點錢,所以他在學校出手很是闊綽,也經常扮大哥請同學吃飯,還曾經花30塊請高年級學生打隔壁班的一名男同學,只因為這個人搶了自己喜歡的女生。
這其實是個敏感自卑、虛榮心又極強的孩子,他曾在作文中虛構母親的工作,還將自己與父親的關系描述得特別融洽,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常因與自己的父母親溝通不暢而爭吵。他也曾向自己的同學抱怨,說媽媽原本就不該把他生下來……
特殊的家庭、父母親毫無原則的愛、以及爸爸未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并給予引導,日積月累,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4個血淋淋的例子留給我們太多反思,從他們身上不難發現一些共同點:
他們都剛剛步入青春期,而且無一例外,他們跟父母的關系都不融洽,家長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人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敏感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且心理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就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
據資料顯示,青少年13到15歲是成為初犯的高峰年齡。

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刻不容緩,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1、請盡全力保證和諧的家庭環境
有一組數據顯示:在全部未成年的罪犯當中,生活在重組家庭的有6.4%,生活在單親家庭的有11.4%,生活在隔代家庭的有3.4%,與朋友或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有14%。
由此可見,非“正常”的家庭相處關系直接破壞了孩子們成長和受教育的環境,如果處在這個環境當中的孩子,沒有受到監護人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這將導致他們不能“健康”的成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說:孩子的許多極端行為與家庭教育的失敗密切相關,而父母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由于家長的缺席,對孩子疏于管教,放任孩子自生自滅,或者采用不正確的方式進行管教,這都非常要不得。

在孩子們的世界里,會經常發生一些事,這些事在大人的眼中可能都非常小,特別容易忽略,可是它們每一件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天大的事,如果排解不及時,壓抑過久,那么一旦爆發出來,可能就真的成為父母眼中的大事了。
而這個時候,和諧的家庭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父母親都在身邊,并且能敏感的發現孩子的異常,并及時用正確的方式加以疏導,這樣的良性循環才不會讓這個叛逆期過得那么“叛逆”。

2、及時溝通,多聽少說,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正確引導
有少數家長很難抽出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心里都想些什么,最近在做什么,以及有沒有面臨什么問題解決不了。
不了解就算了,還常常以自己的意愿去代替孩子的意愿,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以家長的意志和權威去壓制孩子,以命令和呵斥去管教孩子,動不動就打罵訓斥、諷刺挖苦,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健康得了?
這樣做不僅不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覺得自己得不到重視與尊重,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再跟父母溝通了,因為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們:溝通無用,不僅無用,還會招來打罵。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轉型期,在心理上,他們既需要父母的管,也需要父母的放,既希望獲得父母的關心和引導,又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因此,家長應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采取民主而有彈性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既有關心和引導,又有尊重和商討,盡量別去使用“你必須要……”、“你一定又……”、“你總是……”這樣結論式、命令式的口吻。在溝通當中多說“你認為這件事應該怎么做會更好一些?”“你是怎樣理解的?”“我可不可以聽聽你的解釋?”這樣尊重式、探討式的話。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受到了父母的尊重,當覺得受到尊重時,他才會在內心深處認可你,從而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3、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子女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家長的價值觀正確,并進行適當的引導,孩子的價值觀才不會出現什么大問題。
而且作為家長的我們應注重自我學習,緊跟時代的腳步,盡量避免用舊觀念和老眼光看待新問題,跟孩子們一起學習成長,這樣也能有效避免與子女之間出現的代溝。
當在一些小事情上跟孩子的思想同步時,他們就不會覺得父母就是個老古董,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事也不主動跟家長溝通,覺得說了也沒用,反正理解不了。
久而久之,親子之間這條溝通管道一堵塞,總有出問題的那天。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努力,不斷進修自己。——蘇霍姆林斯基
以上這些與大家共勉,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幫忙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