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7歲不聽話正常嗎?
別的孩子8歲,7歲,你就一個哥哥,所以10歲的男孩什么都懂,而且這個階段他們的好奇心還很強,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什么都想嘗試,包括抽煙,喝酒,喝酒等等,家長們往往會感到很詫異,怎么別人家的孩子明明知道沉迷游戲是錯誤的,怎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行呢?
家長們往往會有疑惑,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玩游戲不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會那么喜歡學習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這里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動機效應”。
動機理論,百度百科解釋是說,人們的需要總是在滿足“需要”的基礎上產生,而一旦人們的需要達不到滿足,人們會產生“行為上癮”。
簡單地說,人們的需要是“我需要這種東西”。
這種需要就是孩子們想要一個物品的原始性需求。
是我們內心的需要,但現在孩子們“心理上癮”越來越嚴重,如果不讓他們玩游戲,他們就會“偏要”和“癮”對著干,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行為上癮”。
人們容易對手機上癮,但是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什么,甚至被誘惑控制,就無法控制住。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大人的行為舉止,都會被孩子學習。
當你想要孩子少玩手機,少玩手機時,那你自己就要先做到少玩手機。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要求孩子做到不玩手機,難道我就要做到不作為?”
的確,要求孩子少玩手機,要求孩子上學時認真聽講,回家后寫作業時認真完成作業,那孩子就不會變成了“不聽話”的“機器人”。
所以,別只要求孩子不玩手機,先做到別沉迷手機,一邊用手機學習一邊陪伴孩子。
04 做好孩子的榜樣
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父母,父母的示范作用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
父母要求孩子少玩手機,自己就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給孩子樹立榜樣。
所以,父母要盡可能減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
1.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自己都無法控制玩手機的時間,又有什么資格要求孩子不碰手機呢?
2. 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如果不想讓孩子沉迷于手機,家長就要起到帶頭作用。
家長可以給孩子規定一個玩手機的時間,比如每次玩不能超過1小時,如果孩子做不到,那么就要接受懲罰。
這個懲罰不能是打罵,體罰,也不能是縱容,要以身作則。
3. 轉移孩子注意力
等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之后,孩子自然就會放下手機。
因為孩子之所以沉迷于手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更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做,或者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樂趣。
想讓孩子遠離手機,父母就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比如陪孩子一起閱讀,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或者在家里玩游戲,或者在孩子面前做個有意義的工作,告訴孩子自己上班很忙,沒有時間陪孩子,等孩子上學了才發現孩子管不了。
4. 不要總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說,家長越是粗暴,孩子越是反抗。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懲罰,總有一天孩子會學到“發脾氣”,甚至會用“武力”解決問題。
教育孩子,方法比問題重要。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
孩子說媽媽我不想畫畫,你說:“不行,你必須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