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無關,侵刪
來訪者問:朱老師您好。我以前得了抑郁癥,并伴有一定的焦慮,做了兩年的系統咨詢,并輔有藥物治療。3年前病情好轉,并在醫生的建議下停藥。現我已經結婚,今年準備要孩子,我和我愛人都很擔心,我以前得過的抑郁癥、焦慮癥,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呢?

父母患有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會遺傳給孩子嗎?精神分裂癥會遺傳給孩子嗎?這些問題是來訪者經常問到的問題,若水三千在此做一次集中解答。
抑郁癥的遺傳指數:★★★
研究表明,抑郁癥是有家族遺傳傾向的。而且血緣關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若父親或母親曾患嚴重抑郁癥,其子女患抑郁癥的風險比一般人高 8 倍。
據國外一份調查資料,抑郁癥患者親屬中患抑郁癥的概率為:一級親屬(父母、同胞、子女等)為14%;二級親屬(叔伯姑姨舅、祖父母或孫子女、甥侄等)為4.8%;三級親屬(堂、表親屬等)為3.6%。
抑郁癥的直接遺傳主要通過血液特征,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激素特征,神經系統結構等先天機體因素實現。

圖文無關,侵刪
需要說明的是,后天的教化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通常抑郁患者在教育培養孩子過程中,其悲觀情緒、消極思維模式、空泛價值感等特性,會在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中傳遞、復制給孩子,使孩子也具有抑郁的心理特征。
假設抑郁患者的孩子一出生即由積極樂觀的人養育,則其遺傳因素可能會得到抑制,而后天積極樂觀的教化可能會帶領他繞過抑郁的威脅,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焦慮癥的遺傳指數:★★
焦慮癥的直接遺傳主要通過血液特征、神經系統結構等先天機體因素實現。但其遺傳性本身不高。
調查顯示,焦慮癥常有家族聚集現象,一家有2人或多人患焦慮癥較為常見。焦慮癥的代際傳遞現象,主要不是因為先天遺傳,而是由于后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小時候的家庭成長環境,父母的“焦慮”言行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焦慮的代際傳遞主要是源于焦慮父母撫養孩子的方式、并由此產生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孩子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從父母身上習得焦慮的思維方式、心態及行為,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性格特征。

圖文無關,侵刪
從現實案例看,焦慮的父母很可能教出焦慮的孩子,同時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很少有機會得到修復,因為多數焦慮型父母并未覺知自己的焦慮正在逐步“復制”到孩子身上——如果不去深入分析,這樣的“復制”就會被誤以為是“遺傳”。而當孩子自己成為父母后,很可能通過同樣的方式,再次把自己的焦慮情緒“遺傳”給下一代。
所以,父母如果不想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后代,最好是盡早接受系統的抗焦慮治療。大多數精神疾病的遺傳度都比較高,但焦慮性疾病具有代際傳遞的可阻斷性,越早療愈越能夠有效預防下一代患焦慮癥的幾率。

精神分裂癥的遺傳指數:★★★★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具有可遺傳性,且其遺傳機制比較復雜,并非某單個基因 100% 控制遺傳。一般來講,血緣關系愈近,遺傳概率就越大。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數據,患有精神分裂癥的病人,其一級親屬的患病率為7%-15%;假如父母有一方患病,其子女的患病率增加至16%;若父母雙方均患有該病,其子女的患病率則高達40%-68%。至於周期性的躁郁病,一般人的罹患率是0.4%左右,異卵雙胞胎的罹患率是26.3%,而同卵雙胞胎罹患率是95.7%。

圖文無關,侵刪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后代也容易患上其它種類的精神疾病,比如雙相障礙、抑郁癥、焦慮癥等,并且較常人更容易出現性格缺陷、人格障礙等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精神分裂問題不是靠簡單的教化可以療愈,而是需要長期、專業的心理輔導+藥物治療。
隨著醫學、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不管是哪種心理問題,都不再是不治之癥。只要積極應對,正確治療,就有療愈或穩定控制的可能。所以遇到問題并不可怕,積極去面對和處理就對了。

版權聲明:作者若水三千,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深教育工作者。本文系若水三千原創文章,獨家授權今日頭條首發。歡迎網友轉發。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