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馬上開學啦,我申請了住校,可以推薦一些讓我晚上更好入睡的音樂嗎……”8月30日,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康復科音樂治療師盛子家收到了一條讓她開心的好消息,立刻忙不迭回復了一份精心選擇的歌單。
這條消息來自16歲的高中女生寧寧(化名),對于寧寧來說,這次開學能夠重返校園,特別的難能可貴。
因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和睡眠障礙無法堅持學業,她已休學在家一年多。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的影響,寧寧變得更加情緒化,經常莫名其妙地哭泣,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幾經輾轉,寧寧來到了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音樂治療聯合門診求醫。
經過3個療程的音樂治療之后,寧寧終于重新踏入了高中校園。更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寧寧家離學校路途遙遠,在音樂治療專家們的開學“小貼士”和情緒調節“妙方”的幫助下,寧寧非常自信主動挑戰了在學校住宿,既能避免每天上下學的奔波之苦,又能更好地融入學校集體生活。
音樂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音樂能影響體內多種遞質、激素,如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多巴胺,內啡肽的釋放,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能使血壓下降、呼吸與心律減緩、降低迷走神經興奮、緩解疼痛、提高免疫力、改善催眠、產生愉悅感等。
音樂治療,通俗地說就是用音樂的元素和形式進行治療,通過幫助人們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來進行生理和心理等多個方面的良性整合,通過自我接納從而看到生命的美好,增強生活信心。音樂治療師扮演著“老師”“醫生”“朋友”等角色,用“音樂”來幫助他人,解決問題,要了解患者的病因、疾病的診斷及患者的需求,用專業知識,為患者設計一個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初次見到寧寧,盛子家發現她全程都在低著頭,目光一直盯著地板,不敢與人有目光的交流,經常會沉默落淚。
運用心理咨詢相關技巧跟寧寧溝通后,音樂治療專家團隊為她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目標和計劃。在進行了8次個體音樂治療和4次團體音樂治療后,寧寧的抑郁、焦慮情緒狀態有了明顯好轉,睡眠得到改善,與家庭的關系也變得自然親密。
通過音樂治療,她還重拾了對鋼琴的熱愛,自編自彈了一首曲目,取名《拾夢》,并在青少年團體音樂治療中分享給了同伴。通過音樂治療,現在的寧寧有了更多的朋友,她重新找回笑容,還充滿了這個年紀本該有的青春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重拾學業,重新融入學校集體生活,為以后踏入社會做積極準備。
青少年團隊音樂治療中
上海十院康復科主任、音樂治療聯合門診專家許綱表示:
其實十院的音樂治療不僅是針對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最早的創建源于腫瘤科、放療科和腎內科等重癥科室醫護人員的擔憂和反饋。
醫護人員注意到,有些患者在院治療期間恢復情況良好,各項指標正常,但是出院后隔一段時間來復查很多指標卻不斷下降,健康狀況不斷惡化。有些醫生認為至少可以存活十年以上的患者,甚至都沒有撐過五年生存期,醫護人員既困擾又擔憂。
漸漸有更多的醫護人員意識到了除了病情本身和治療方面的原因之外,心理和社會關系方面的健康對于患者康復也起到重要作用,強大的心理力量和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促進身體的康復,從而實現身體-心理-社會的全面康復。
楊女士是靜安區癌癥康復促進會的一名成員,也是十院音樂治療活動的一枚忠實“粉絲”,每次開展音樂治療活動都積極地報名參加。
在一次音樂治療活動分享環節上,她分享了自己的心聲:“雖然每天微笑對人,但是很多時候自己內心會覺得焦慮無助”、“音樂治療的冥想活動真的讓我感受到了平靜和放松,每次活動都讓我感受到了強大的心理上的支持力量”……
現在,楊女士經常活躍在十院和靜安區癌癥康復俱樂部組織的護醫護患病房志愿者活動中,為其他患友們服務,用笑容感染人心。
作為音樂治療項目的合作者和見證者,開展音樂治療活動科室的醫護人員對于音樂治療項目評價也很高,親眼目睹了音樂治療在幫助患者緩解負性情緒和促進全面康復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不少醫護人員也積極地參與音樂治療活動,一起體會身心的放松。
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每天面臨著巨大工作量,很容易累積壓力、產生職業倦怠感,十院定期組織音樂治療活動幫助醫護人員舒壓,大家反饋:“在音樂治療活動中感受到了無比的放松,眉毛都要笑彎了”、“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感受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日后盡量嘗試在工作中平衡自己的身心”、“希望類似的音樂治療活動日后能夠多多舉辦,可以惠及更多的醫護同志。”
據了解,自2015年起,十院先后與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建立合作關系,鏈接院內外資源成立了專門的“音樂治療聯合工作室”,對患者進行音樂治療,并聘請德國音樂治療專家Wolfgang Mastnak作為顧問。
5年來,從公益人文項目到設立聯合門診,十院不斷用心加強音樂治療的建設,由康復科、精神心理科和心理護理專家、社工組成音樂治療多學科診療團隊,為有身心疾患并有心理康復需求的患者,提供以音樂治療為主的一系列干預措施,累計有500余人次個體治療,4000余人次團體治療,為眾多的患者甚至醫護人員提供了心理關懷和精神撫慰。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