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上小學很焦慮,孩子不交作業,或者不做作業,老師批評。老師、同學、家長都要盯著,這是不是真的。這跟“佛系”一樣,能下來,就上來。
我不知道是否有勇氣,但是我希望每個家長明白,你不能焦慮。不能對自己不信任,也不能對孩子不抱有希望。你對自己不信任,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我有一位學生,他就是因為父母的管教而上來的。孩子不愛學習,覺得學習太累。父母為了監督他學習,經常給他制造很重的壓力。孩子心理上受挫折,就不想學了。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學生的例子,有一次數學考試沒考好,他自己本來就很難受,特別難受,所以不想學習了。他爸爸說了句:“來,考好了獎勵你2000元錢,如果考不好,咱們就沒有新衣服了。”孩子當時就感覺很難受,很難受,因為他會反復的在心里暗示自己,我就是學不好數學的。爸爸的這種心理暗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負面的自我暗示,特別是來自于對孩子學業的一種壓力。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暗示,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以后就不愿意學了,以后就不想再去了。
另外,有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因為情緒波動而著急、暴躁,甚至為了孩子學習不顧一切。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正在潛移默化地毀掉孩子。如果家長能夠了解一下孩子厭學的原因,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采取一些小方法,和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1、孩子學習時,家長的行為很重要
心理學家認為,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就是他們學習的重要場所。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家長如果對其進行輔導,就會讓孩子的學習狀態變得更加的差,對于孩子的學習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有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讓孩子多做一些練習題,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焦慮是什么樣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他們會更加努力,主動性也會更強,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在《學習的格局》這本書中,很多家長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每天催促孩子學習呢?”
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為了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個更好的狀態,學習效果也能更好一些。
因為家長只是希望孩子學習的時候能夠認真的,那么家長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這種方法可以很好的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過程中的快樂,從而減少了孩子對于學習的抵觸情緒。
三、家長要多鼓勵孩子
1、 重視孩子的正面的感受
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表揚的時候,往往都會把孩子的錯誤放大,然后就覺得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所以總是習慣性的去批評孩子,將孩子跟孩子本身錯誤聯系起來。
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以當孩子以后再遇到挫折的時候,孩子就會更愿意去面對,而不是去逃避。
2、 給孩子適當的懲罰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懲罰,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使用一些懲罰措施,但是絕對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說孩子犯了錯就要罰孩子面壁思過,
不然的話孩子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3、 給孩子適當的選擇權
家長對于孩子的每個要求都應該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而且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性格,所以家長可以在每次孩子犯錯的時候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而不是一味的妥協,如果是過于強勢的家長,那么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甚至還會讓孩子在以后的成長道路上面臨挫折。
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如果實在是因為一些原因沒有辦法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選擇的權利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不可以強加給孩子一個人的夢想,這個人最終的夢想也一定要由自己來實現,如果自己并不愿意去實現夢想,那么對于未來都是沒有任何幫助的。